Friday, December 31, 2010

民間響警號 港府商界莫輕心

今天是大除夕,回顧過去一年,香港經濟向好,社會氣氛卻欠佳。港大昨公布一項民調,顯示市民對香港社會最大期望,再非向來追求的繁榮,而是公平、廉潔,此突顯市民對社會現象的不安、不滿,是港府和商界的警號。

擔憂公平廉潔 更勝追求繁榮

港大民意研究計劃九三年起每年向市民調查,多年來「繁榮」一直是最多市民對社會期望的選擇,但今年首選繁榮的市民卻跌至不足兩成二,是調查開展以來最低,「公平」與「廉潔」則超前至首、次位。

香港向來主要是經濟社會,市民努力建設繁榮,對公平與廉潔不是不重視,但因這兩方面一直表現良好,故都以繁榮為奮鬥目標。何以市民今年對社會的期望會大執位,公平、廉潔甚於繁榮?此恐怕是市民正擔心香港的公平、廉潔出現倒退。

其實此不難理解,除了貧富懸殊日益劇烈外,今年連串社會風波,更令港人對公平、廉潔添憂。年初「反高鐵」示威,激起港人反思發展是否硬道理,部分八十後更擔心發展能否真的惠及普羅大眾;年中八達通出售市民個人資料圖利,惹來社會聲討商界謀利不擇手段;梁展文風波引起不少官商勾結、利益輸送的討論;高樓價怨氣更引爆了許多市民對部分發展商售樓手法誤導、發水樓巧取豪奪下所積累的不滿等。

港人重視公平與廉潔此社會基石,擔心它們被不良風氣、鑽法律隙之舉侵蝕,港府若未能從速處理,紓減市民對公平與廉潔的憂心,將削弱政府管治;日增民怨最終更可能迫使政府採取較嚴厲手段,加以規管,此不但可能損害香港營商環境,恐還會好心做壞事,例如最低工資立法,反令最缺乏競爭力、最需要幫助的市民受害。

港府對市民的怨氣與擔憂並非全不知情,並已開始出手,如加強規管一手樓花銷售、限制樓宇發水比例等。但市民累積下來的印象並非一時三刻可扭轉,港府必須持續加力,彰示施政公平、確保廉潔,逐步贏回市民信心,紓減對香港這個家的憂慮。

政商回應民情 明年社會更公平

商界手握大量社會資源,亦須主動回應社會對公平、廉潔的關注,取財固必須有道,更要盡社會責任,積極回饋社會,才能令社會更包容,免走向激進極端。明年經濟會繼續繁榮,社會氣氛會否有所改善,端視政府及商界能否積極面對及紓解社會矛盾,令香港經濟與社會都走向健康軌道。

Thursday, December 30, 2010

善意助崛起 非井水犯河水

港澳辦主任王光亞昨回應趙連海案件時,提到港人應「井水不犯河水」,說法令人疑惑。港人關注趙連海只是出於善意,並非干預內地司法獨立,且中央若能聽取不同聲音,可助落實公平正義,有利締造和諧社會與大國崛起。

港人同情趙連海 哀司法不公

內地「結石寶寶之家」召集人趙連海因「尋釁滋事」罪被判入獄後,最近已獲「保外就醫」,但其行蹤至今未明。港區人大曾就此事向中央聯署表達關注,王光亞昨以「井水不犯河水」作回應。

港區人大有責任監督內地司法及執法,而港人高度關注事件,則因內地處理手法與港人的價值觀有很大落差。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最近一項調查,指港人信任中央政府的比率,較三個月前下跌百分之五,為百分之三十七;不信任中央政府的比率更上升一成至百分之三十二。民調是在趙連海被投獄、劉曉波獲頒貝爾和平獎後進行的,當中多少反映港人對內地處理維權人士手法的不滿。

其實港人對內地人權、公義的關注,與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提出「要讓人民生活得更有尊嚴」,本質上一脈相連。

溫總上周日與電台聽眾交流,解釋他心目中「生活有尊嚴」的四項條件,首項便是「要保障每一個人享有憲法和法律所給予的自由和權利」。趙連海是受害人卻被判有罪,此顯然不符溫總所說的「生活有尊嚴」。人民權利得不到司法保障,活得欠缺尊嚴,胡溫領導層積極提倡的公平正義便缺乏基礎,要構建和諧社會更難。

港人表達對趙連海案的意見,中央或覺添煩,但對國家是好事。其一,中國要真正大國崛起,不只要經濟做強,更要在文化、民權各方面做得好,人民整體生活得到改善;香港運用言論自由,善意地提出不同意見甚或批評,可助中央省思政策與舉措,尤其是否偏離國際接受的價值。

其二,容許港人自由表達意見,直抒對內地社會問題之不滿,既彰顯大國可容批評的風範,贏取國際尊重,更不會予人口實,指中國容不下異見,社會萬馬皆瘖。

容許有異見 彰香港言論自由

港人對趙連海事件的關注純綷出於同情,對其關心並無利益關係,對中央表達意見亦只出於善意,並非井水干犯河水,中央更勿以陰謀論視之。究其根本,胡溫提倡的公平正義得以落實,人民生活更有尊嚴,最符合人民與國家利益。

Thursday, December 23, 2010

爭香港優勢列十二五 中港雙贏

特首曾蔭權正在北京述職,積極向國家領導人和中央部委推銷香港優勢,並爭取中央將這些優勢列入「十二五」規劃中。若爭取成功,既擴大香港未來五年的發展機遇,更有助配合國家發展,互惠互利。

香港有優勢 不只是金融

曾蔭權上京述職四日,昨會見記者。他除向國家主席胡錦濤匯報香港現況外,更把握中央正為未來五年國家經濟發展大方向的「十二五」規劃定稿之關鍵時刻,向發改委、人民銀行、中國銀監、外交部等推銷香港優勢,建議「十二五」規劃包括香港的四大優勢:一,香港是國家首要的國際金融中心;二,香港是離岸人民幣的中心;三,透過CEPA下的先行先試向其他省市提供現代服務業;四,加強粵港合作,包括在前海引入更進取措施。

曾蔭權積極爭取,因「十二五」規劃是國家發展最重要的綱領,未來國家政策依此綱領而落實,故就香港環節,多寫一句或少寫一句,對香港未來五年如何配合國家發展、怎樣爭取政策等,影響深遠。

「十二五」規劃建議在兩個月前已曝光,提及「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地位」等,對比「十一五」規劃「保持香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等中心的地位」的說法,顯示中央在「十二五」的規劃中,對香港的支持更為積極。相信這是港府汲取了忽視「十一五」起草時的教訓,近年積極向中央解說香港定位,表明香港可為國家發展作出實質貢獻,並非白要中央給予優惠,才有此積極的成果。現曾蔭權希望在此之上,能將香港對國家的定位列得更詳細、明確。

但香港必須多走一步,強化有關優勢並全面地配合「十二五」的精神。

「十二五」規劃的重點是中央要加快內地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即減少生產低下檔產品、加快自主創新、提升服務業水平等。因此香港不只是要做「國家首要的金融中心」,還要針對「十二五」重點,開拓及發揮香港更多貢獻。

以六大產業為例,其中教育、創意產業、檢測及認證都有助內地提升產業水平,應擴大它們與內地的結合;此外,香港的專業服務如法律、會計、營銷,亦有助提升內地服務業水平及企業管理。

明國家所需 作全面貢獻

只有讓香港對內地經濟升級作全面的幫助與貢獻,香港才可受惠內地經濟的高速發展,不致被邊緣化。

Wednesday, December 22, 2010

收緊銀行貸款 宏調成敗關鍵

內地銀監本月中下令銀行暫停發放人民幣固定資產貸款,因擔心全年新增信貸抛離七點五萬億元目標。至於明年新增信貸數額仍未定,若偏鬆將令外界認為中央遏經濟過熱態度不堅決,對抗高通脹、高樓價等恐事倍功半。

貨幣政策需偏緊 卻遇阻撓

銀監急下「暫停令」,以行政手段大力遏止信貸,反映中央對全年新增信貸規模十分緊張,因首十一個月信增貸款已達七點四五萬億,若十二月信貸規模增速不減,勢必遠超全年目標,甚至衝破八萬億。

今年新增信貸勢超額,打亂中央希望貨幣政策由過度寬鬆回歸穩健的盤算,至於明年新增信貸規模,近日亦傳出不少版本,從最緊的六到六點五萬億元,至最鬆的七到七點五萬億元都有。此反映中央對新增信貸規模出現兩派意見,一派覺得應收緊,另一派則傾向不能收得太緊。

要求收緊信貸,因目前內地面對最嚴峻的經濟問題,是高通脹、高樓價等經濟過熱現象,這與中央過去兩年超寬鬆的貨幣政策有關。若要糾正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首要控制新增貸款數額。

但仍有聲音要求,明年信貸目標與今年的相若,原因至少有二:其一,中國需要維持「保八」的經濟增長目標,但在外圍局勢不明朗下,要繼續「放水」才能催谷內地經濟。其二,更重要的是保證在建項目,尤其零八年金融海嘯後推出的「四萬億」刺激經濟項目,不能因缺錢而爛尾。

但中國已出現貨幣供應過濫的諸多後遺症:通脹過高、樓價飈升、熱錢泛濫,直接損害民生。信貸是熱錢的主要來源,若不收緊信貸,讓通脹與資產泡沫惡化,社會不穩勢必加劇。

若明年信貸目標仍與今年相若,便難言收緊,更嚴重的是令市場解讀為中央投鼠忌器,那不單不能有效遏抑熱錢,還將助長市場熱錢氣氛。

更何況,各大銀行將與中央博奕,若中央態度稍為偏軟,可以肯定各銀行明年第一季以至一月將大步衝刺,率先大量批出新貸款,尤其本月政府已暫停固定資產貸款,更將造成明年初的貸款衝動。

不控貸款 通脹樓價難遏抑

若中央不能抑制銀行的貸款衝動,重演今年初的搶閘行為,將令穩健貨幣政策無從落實,那遏樓價、抑通脹的願望亦將落空,因此中央既應收緊明年新增信貸限額,更要規定每季、每月的上限,才有助經濟穩步發展,免生折騰。

Thursday, December 16, 2010

阿桑奇才是今年風雲人物

《時代雜誌》「年度風雲人物」昨晚揭曉,網民票選第一名、最近掀起全球外交軒然大波的「維基解密」創辦人阿桑奇竟名落孫山,反而社交網站Facebook創辦人朱克伯格卻意外當選。

《時代》欠世界一個交代

論影響力,全球用戶超過六億的Facebook亦非泛泛,但說到撼動世界,徹底實?「資訊共享」,並令更多網民俯首稱臣的,維基解密在今年可說領盡風騷。《時代》的編輯是否一如零一年不選拉登作風雲人物般,再次迴避爭議性人物,外界難知。

阿桑奇和維基解密之所以撼動世界,因為在促進資訊透明上,他們既展示了互聯網的驚人威力,亦反映了互聯網的脆弱性。

維基泄密風波揭示了在互聯網時代,公共訊息保安,尤其國家訊息保安已防不勝防。據稱泄密者只是美國一名年輕情報員,他只需一隻光碟,就輕易把總容量不過1.6G、超過二十五萬份美國外交機密文件下載,並交予維基解密。維基解密隨後與多國著名報刊合作公開部分文件,互聯網則迅速將之傳遍全球,可說無從攔截。此令美國官方大為尷尬,展開對維基解密的全面封殺。

此事最諷刺之處在於,向為資訊科技大國、擁護新聞自由的美國,應對維基泄密風波竟沿用舊思維、老手段,一方面抹黑阿桑奇為「恐佈分子」、「性侵犯者」,另一方面向其服務提供者Visa、PayPal、Amazon等施壓,凍結維基解密的網站和捐款戶口。今年初,美國還義正詞嚴地追打中國干預Google的資訊自由,如今卻顯得表裏不一。

美國大力打壓,不但令阿桑奇的光環更耀眼,更激起國際與網絡上的反擊。多國網民上街或在網上聲援阿桑奇,個別黑客甚至入侵PayPal、Amazon的電腦系統,癱瘓其服務以作報復。互聯網時代令少數不滿政府、喜歡挑戰權威的黑客(hacktivist)擁有更大破壞力。

互聯網多為善少為惡

維基解密反映互聯網威力,能將社會推向更透明,衝擊國家、企業的資訊保密制度及能力;但另一方面它亦反映互聯網可讓一小撮激進的人掌握更多權力、衝擊制度穩定。互聯網為善為惡的力量都異常龐大,但網上世界還未建立一套約定俗成的規劃與道?,如何能令互聯網對世界更多建設、更少破壞,將是本世紀人類一大重要課題。

Tuesday, December 14, 2010

國債息急升 儲局量寬陷尷尬

美國聯儲局今晚開會議息,處境頗尷尬。因聯儲局上月初才啟動第二輪量化寬鬆,欲壓低美國國債孳息和美元,但兩者近日卻顯著回升。若儲局無錯判美國經濟形勢,那未來或需繼續出口術推低債息及美元,才能確保量寬收效。

債息美元不跌反升 不利經濟

聯儲局主席伯南克曾解釋,啟動次輪量寬的目的,是要遏低美國國債孳息和美元,減低市場借貸成本和增加美國出口競爭力,以刺激經濟和就業,助美國復甦。可惜兩者近日不跌反升:美匯指數自宣布次輪量寬後,由低位七十五點爬升至近日的八十點;十年期債息昨更創半年新高,達三點三九厘,遠高於宣布量寬前的二點四厘。

債息與美匯創新高,皆會打擊美國經濟。但市場卻有說法認為,近期美國經濟數據轉好,復甦苗頭隱現,儲局甚至有可能提早加息,市場風險胃納因此上升,導致資金由債市重投風險較高的股市及商品市場,才令債息抽高。

若市場對經濟的看法正確,那是否代表儲局錯判形勢?儲局十一月三日才宣布啟動次輪量寬,兩周前伯南克還出口術暗示第三輪量寬可能推,但若經濟出現好轉,那次輪、或三輪量寬便根本沒需要推出。

若真的是市場對、儲局錯,那亦非壞事,至少預示美國經濟可轉佳,那儲局調整政策因應便可。但儲局掌握及分析大量經濟數據,對局勢的判斷並非如市場般受情緒主導,經濟若一如儲局所料,繼續疲弱乏力,則債息與美元反彈,將對美國經濟構成重大壓力,甚至再度下滑。

最明顯的例子,是十年期債息急升帶動美國三十年按息過去一個月急升至四點六六厘的半年新高,令斷供情況可能惡化。十年期債息是美國多種利率的指標,其上升除牽動按揭息率上揚,令樓市雪上加霜外,還會提高企業借貸和消費信貸利率,不利投資與消費。

況且近日美國經濟出現的稍為好轉數據,正可能是過去半年市場因炒作儲局將推次輪量寬,藉機遏低債息及美元所導致的結果,現在美債孳息及美元反彈,很可能將所謂經濟轉好的苗頭撲滅。

次輪量寬無法收效 儲局怎辦

儲局今晚會議雖仍維持息率不變,但她如何向市場解釋經濟前景及量寬成效,則值得注意。若儲局不同意經濟有所好轉,又要次輪量寬能發揮效果,那她如何出口術或用其他招數遏低美息及美元,將成嚴峻考驗。

Friday, December 10, 2010

搶內地新產業上市 不容有失

內地知名新媒體優酷網和噹噹網,昨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首度上市,備受熱捧。內地企業上市捨近求遠,反映香港股市對創新產業欠吸引力。國家未來戳力發展七大新興產業,香港必須早作籌謀,才能迎接巨浪,壯大金融中心。

內地科網企業 美國上市熱捧

優酷網和噹噹網分別以「中國版」Youtube和亞馬遜之名在美國上市,首日掛牌分別狂升一倍六和八成七,大受投資者歡迎。

美國向來吸引創新產業上市,除因其上市門檻低,適合尚未有足夠盈利的增長型企業外,其監管以「披露為本」,亦較香港或內地寬鬆。最重要的,是內地科網企業在美國上市已形成板塊,由昔日的搜狐、百度到今天的優酷等,已有一批熟悉內地科網企業的投資者及分析員,交投活躍,遂能發揮磁吸效應,欲上市的相關內企趨之若鶩,期望一登龍門聲價十倍。

其實對內地不少企業而言,在香港上市的吸引力不遜於美國。內資佔整個香港金融市場市值一半以上,其中內房、內銀、能源及資源、內需等企業雲集香江,形成板塊,吸引外資來港投資,形成推動相關行業企業湧港上市的良性循環。此外,阿里巴巴和騰訊這兩家全球市值數一數二的互聯網公司,亦在港上市,反映香港對新媒體企業並非全無吸引力。

但科網、新媒體企業在港始終未能形成板塊,主因之一是本港的上市制度和法規亦不適合此類高增長型公司,令香港在與美國競爭時處於下風。對香港而言這是一個警號,因未來十年,內地將大力發展七大新興產業,當中以創新科技企業為主,若這些企業上市亦如優酷網那樣,捨港取美,那將令香港面對龐大損失。

中央制定的「十二五規劃」重點提及發展七大新興產業:節能環保、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及新能源汽車。目標是其對國家生產總值的貢獻,將由目前少於百分之一,提升至二零一五年的百分之八、和二零二零年的百分之十五。中央並考慮在五年內,向七大產業投資最高達十萬億元人民幣。

內地經濟未來十年增長亮點必然是七大產業,香港要爭取內企上市,就必須面對這些新興產業,要認識她們的行業發展,要提供便利,吸引她們港上市,才能進一步擴展香港金融中心。

內地谷七產業 港金融新商機

此次內地科網新媒體企業紛在美國上市,並異常成功,正是給香港警號,必須反省本地上市制度的不是,港府與港交所應積極研究本港的上市法規、市場環境、人才配套有哪些需要作出調整、改變,才能迎接新形勢,以免失諸交臂,這是確保香港金融中心未來十年命脈的一大重點。

Wednesday, December 08, 2010

美國圍堵中國 兼取亞洲利益

  美國借朝鮮危機對中國步步進逼,聯同日本和南韓拒絕中國建議召開六方團長緊急會談。中國當不成和事老,還被施壓要約束北韓,進退失據。美國借朝鮮危局劍指中國,謀的不僅是短期經濟利益,還要阻止中國崛起。

藉朝鮮危機 軍事外交壓中國

  北韓炮轟南韓延坪島引發朝鮮危機後,中方雖努力斡施,可惜美日韓拒開六方會談,令局勢日趨緊張。美國樂見朝鮮局勢拉緊,因可趁亂打劫,在經濟、政治和軍事上有利可圖。

  朝鮮危機的主角表面上是兩韓,實際上是中美。自美國年中表明「重返亞洲」的外交新戰略後,便加強圍堵中國,更以三大軍演築起對中國的半月形包圍網,即八月在南海與越南進行美越軍演;七月以來在日本海和黃海,進行長達半年的連串美韓軍演;上周五起在東海琉球海域,與日本進行兩國戰後最大規模的軍演。美國更藉北韓開炮危機,將核動力航空母艦華盛號駛入黃海,直逼中國沿海。

  除築起圍堵中國的軍事包圍網,美國還借朝鮮危機將中國推上被告席,要中國對北韓挑釁負,如此步步進逼,有其多方面的好處。

  其一,國家主席胡錦濤將於下月訪美,美國現在對中國施壓愈大,愈能逼中國在購買美國國債、美國貨品及人民幣升值上讓步更大,令美國得到更多經濟利益。

  其二,亞洲局勢愈緊張,亦愈有利美國軍售,印度、南韓、日本已表明向美國增購武器,數額以十億美元計,另亦驅使亞洲諸國在經濟和政治上跟從美國,以換取保護。南韓便剛與美國達成《自由貿易協定》,讓美國汽車、牛肉大舉進軍南韓,韓國工業及農民卻不敢說不。

  其三,美國只是謀取經濟利益,對中國已是好事,但相信美國戰略目標遠不止此,而是借朝鮮緊張局勢,合理化其軍事行動,在亞洲重新樹立「一哥」地位,驅使各國跟從美國、圍堵中國,打亂中國期望有和平環境崛起的部署。

缺抗衡本錢 中國忍耐待轉機

  中國今年第二季起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威脅美國經濟一哥地位,招來美國要長期壓制中國崛起的行動,由於中國的經濟、政治、外交、軍事實力均遠遜美國,處境十分被動。然而,在目前形勢下,小不忍則亂大謀,中國未有抗衡美國的本錢,惟有盡力防守,靜候時機。若國際環境出現轉變,如美國發生零八年般的金融海嘯,或歐債危機惡化成國際危機,美國需中國出手相助,中國才有籌碼與美國博奕。

Thursday, December 02, 2010

收緊貨幣政策 才能遏物價樓價

內地十一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達五十五點二,連續上漲四個月,經濟擴張超預期,通脹壓力更大。中央連番以行政手段遏物價和樓價皆不收效,因上漲元兇是市場資金過剩,若不明確表明貨幣政策從緊,將難標本兼治。

物價樓價狂飈 行政手段失效

PMI現處七個月來高位,反映內地經濟走勢穩固,中央有更大空間採取收緊政策,打擊通脹與樓價。過去大半年,中央多番出手調控兩價,但愈遏愈升。七月份通脹已超越中央百分之三的警戒線,十月份再急漲至百分之四點四,中央被逼三年來首度加息,但估計十一月通脹將迫近百分之五。

此外,樓價亦面臨失控。全國最大房地產網站《搜房網》昨公布,內地十大城市上月平均樓價按年上升逾三成四,包括北京等多個大城市近日再出現量價齊升,毋視上月加息效力。總理溫家寶已明言失望,說左一個國十條,右一個國五條,樓價就是壓不下來。物價樓價飈升,不但令民生大受影響,更衝擊中央管治威信。

遏樓價物價行政措施束手無策,皆因市場資金泛濫,故必須從源頭上收緊貨幣供應,減少熱錢四處流竄炒作,遏抑房價物價才可收效。

過去兩年為應對金融海嘯實行的「適度寬鬆」貨幣政策,實際操作中卻變成了「極度寬鬆」,令新增貸款與貨幣供應一發不可收拾。去年新增信貸逾九萬六千億元人民幣,遠超中央五萬億元目標;今年目標為七萬五千億元,但首十個月已近六萬九千億元,全年新增信貸勢再超標。

貨幣供應亦如此,內地廣義貨幣供應M2增長目標為百分之十七,但去年增幅逾百分之二十七,今年截至十月底,增長亦達百分之十九點三,M2總規模達七十萬億元,是GDP近兩倍,遠超日韓等國的一倍。

明確表明收緊 改變市場預期

為打擊通脹與樓價,中央已接連以加息、增加存款準備金率、發行央行票據等行政措施多管齊下,但大半年來的經驗證明,這些招數無法針對流動性過剩對症下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即將召開,要扭轉物價樓價失控現象,便需加大力度收緊貨幣政策。目前中央智囊建議的貨幣政策「穩健」、「中性」等字眼,絕不夠力,必須有更明確有力的貨幣政策如「適度從緊」,才能改變市場對貨幣供應和物價樓價飈漲的預期,才有望成功遏止漲勢。

Wednesday, December 01, 2010

人幣存款急增 香港喜憂參半

本港人民幣存款十月比九月急升四成半,達二千一百多億元,消息令人又憂又喜。喜的是人民幣存量大增,有助香港發展人民幣業務;憂的則是人民幣存款升勢太急,令中央擔心或有更多熱錢借港潛入內地,衝擊金融穩定,可能減慢香港發展人民幣業務進程。

港府與金管局 要解人幣急升

最近一兩個月,多項消息反映香港人民幣業務發展飈升。除金管局昨日宣布,十月底香港人民幣存款急升外,香港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八十億元額度,亦從九月底的三十多億元急飈,結果在十月首兩周內耗盡。此外,財政部向香港機構投資者發行五十億元國債,竟吸引部分投資者以低至零點五厘的息率標投三年期國債,相比內地三年期國債的三點三厘利息,相差一大截,反映投資者即使蝕息亦大量持人民幣。

這些訊號反映人民幣在香港大受歡迎,亦引起中央警惕。人民銀行指十月流入內地外匯高達五千一百多億元,按月增長百分之十九點二,當中除貿易順差和外商直接投資外,相信亦有相當數量的熱錢。香港的人民幣熱潮,難免令中央擔心,是否有熱錢通過香港回流國內。

香港人民幣存款為什麼會在近月急升?原因或有四方面:其一,港人精明,把部分港幣兌換成人民幣,賺取人民幣升值和較高存款利率;其二,企業更願透過貿易結算交易持有人民幣,因在港投資渠道已增加;其三,內地資金流入香港,準備在港或向海外投資;其四,海外熱錢湧港換取人民幣,部分並意圖潛入內地炒賣。

這四項因素孰輕孰重、哪項在存款急升的過程中佔比較重,目前尚未清楚,港府和金管局有需要盡力了解,查清香港人民幣存款、人民幣貿易結算額急升的真相,看這是對人民幣的正常需求,還是有投資者意圖干擾內地金融秩序。這點對香港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至為關鍵,因為香港既要發揮創新能力,提升人民幣開放的步伐,更要在拓展人民幣業務時,顧及國家對金融安全的重視,減少中央對在港人民幣突然滾大,可能衝擊內地金融安全的疑慮。

香港必須盡力了解在港人民幣急升的底蘊,並與中央商討如何妥善監管熱錢的流向,以保香港人民幣業務在開放過程中能照顧內地的金融安全,降低中央疑慮。

發展人幣業務 要釋中央疑慮

要讓中央對人民幣業務開放可能引起的市埸效應有充分了解,並確信這不會衝擊內地,才會再進一步加大香港人民幣國際化試驗場的角色,香港的人民幣業務才得以穩步前進。

Thursday, November 25, 2010

炒家猛踩歐債 歐盟可挽危機

歐豬多國信貸違約掉期(CDS)又創新高,令歐債危機再成市場焦點。但歐盟已從年初希臘事件中汲取教訓,不會對成員國的債務危機坐視不理,故新一輪歐債危機料不致再惡化,只因炒家要推高美元,歐債問題才成市場焦點。

歐豬多國內傷 熱錢輪流狙擊

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昨將愛爾蘭國債由AA-級降至A級,實屬後知後覺,因愛爾蘭已同意接受歐盟及國基會援助,初步估計獲注資八百五十億歐元,危機已在消減。市場焦點已轉移至尚未向歐盟求救的葡萄牙及西班牙身上,令兩國CDS昨飈升至歷史新高。

雖然如此,預計西葡兩國最終應可渡過難關,不致步年初希臘的後塵,遭炒家連番狙擊後才獲救。皆因歐盟態度顯著轉變,清晰地表達了會拯救成員國的決心。

希臘債務問題今年二月已曝光,可是歐盟卻一直拖至五月才?出七千五百億歐元方案相救,過程中又屢屢互相指責,又有救不救窮國等爭議,其議而不決令炒家有機可乘,大肆沽空歐元圖利,才令歐債危機擴大。

經過市場腥風血雨的洗禮後,歐盟痛定思痛,醒覺為免骨牌效應令危機惡化,歐盟成員國一個都不能少;加上已有救希臘方案在前,可迅速應用在其他成員國身上,歐盟現已化被動為主動,愛爾蘭危機未逼在眉睫,已迫對方接受注資;葡萄牙未求援,國基會已表示有機制可應對。

有歐盟與國基會的背書,歐豬國債務危機料可控制,但為何多國CDS昨仍創新高?皆因市場熱錢太多,炒家對匯市上下其手所致。

由今年年初至六月,炒家利用歐債危機推高美元踩歐元,美匯指數一度升至八十九點;六月至本月初,炒家改以美國要推次輪量寬消息踩低美元,結果歐元轉強,而美匯指數則低見七十四點。最近炒家重施故伎要推高美元踩歐元,遂借歐債危機開刀,並令歐豬國CDS飈升。其實過去兩三個月,愛爾蘭、葡萄牙債務問題已現,但熱錢毋須借此炒作質低歐元,現在策略改變,故歐債問題才被放大而已。

炒家要踩歐元 歐債風波持續

歐債問題確是手尾長,愛爾蘭之後有西葡兩國,接著可能再有意大利等,故雖然歐盟已有機制拯救債困成員國,但估計未來兩三個月,炒家仍會不斷尋找藉口踩歐元,如輪番攻擊危而未救的歐盟成員,或指七千五百億救市方案不敷應用,又或接受援救國家要推行緊縮政策導致大型罷工示威,造成社會不穩、政治危機等。故在國際熱錢要狙擊歐元、歐債國又多問題下,歐債風波仍不息,但問題擴大至釀成金融風暴的機會則不高。

Wednesday, November 24, 2010

兩韓戰雲密佈 衝擊未致失控

北韓昨突然向南韓開火,令朝鮮半島局勢緊張,港股恒指亦受消息影響而急挫逾六百點。外界關注兩韓會否爆發全面軍事衝突,但北韓若只是故伎重施,藉軍事緊張另有所圖,則局勢可望在北韓換取利益後緩和,港股只是借勢調整。

北韓重施故伎 背後另有所圖

北韓昨突襲南韓延坪島,發炮二百多枚,造成至少兩名士兵死亡,多人受傷。南韓隨即開火還擊,並發出最高警戒,戰事一觸即發。北韓是否又再不按常理出牌?其實昨日的突襲只是北韓的一貫伎倆,藉製造緊張局勢向別國敲詐。

外間認為北韓作風飄忽,但事實上她精於計算,過去無論試射導彈或退出限核談判等,背後必有所圖,絕非無緣無故發難。此外今次突襲亦非全無先兆,南韓首爾舉行二十國峰會期間,便傳出北韓欲進行核試以示威;最近北韓又主動向到訪的美國專家展示製造核武設備,昨日的開火顯然經過悉心部署。

北韓的真正意圖應非求戰,而是另有兩個最可能要達到的目的。其一,鞏固政權。北韓領 導人金正日健康出問題,急於讓兒子金正恩接班,北韓現透過強硬軍事手段,可向全球及國內展示實力,壯大金正恩接班的聲勢。

其二,換取利益。美國與南韓過去半年借天安艦事件進行聯合軍演,又透過貿易制裁,向北韓施壓。北韓不堪備受孤立與冷待,索性作出還擊,製造緊張局勢,令美韓如芒在背,藉此要脅重開六方會談,以謀援助。

北韓敢於出此下策,乃相信南韓不會輕率開戰,以免代價不菲;美國又因兩伊及阿富汗戰事疲於奔命,加上國內經濟形勢惡劣,自顧不暇,犯不著與北韓糾纏,瓷器撼缸瓦,故極可能被逼持息事寧人態度。

對中國而言,北韓此盟友雖經常生事,令中國尷尬,但卻是中美之間一枚有用棋子,因美國要藉中國牽制北韓,自然須緩和對中國的軍事、經貿施壓。何況中國一向主張以和為貴,亦不欲朝鮮局勢惡化,或會透過外交手段斡旋,化解危機。

中美不欲惡化 港股借勢調整

朝鮮局勢表面緊張,若美韓及中國能恰當回應,應可避免擦槍走火,危機擴大的機會亦不高,對港股衝擊有限。港股恒指昨日上午受歐債危機及內地股市下挫拖累,已下跌四百多點,下午兩韓開火,恒指只是再多跌兩百點,這只是股市經過早一段日子的升浪後,現轉為調整向下,故借各種壞消息下調而已。

Wednesday, November 17, 2010

政府還富於民 助抗通脹樓價

環球資金充裕帶旺本港經濟,有會計師行估計港府本年度財政盈餘將高逾七百三十億。庫房水浸,公眾期望政府還富於民,但政府回饋市民的財政政策絕不能馬虎,必須助市民應付明年經濟兩座大山:高通脹與高樓價,錢才能花得其所。

退稅惠中產 助基層就業

財政司長原預計本年度將有財赤二百五十二億元,但在泡沫經濟下,熱錢流入驅動本港股樓暢旺,有會計師行昨預計,本年度賣地與印花稅等收入大升,庫房不單沒有二百多億財赤,還會出現逾七百三十億元的盈餘。

庫房水浸,政府應還富於民,尤其市民明年將面對兩大生活難題,即高通脹與高樓價,政府要助市民,絕不能思考懶惰。

通脹升溫令市民負擔增加,中產又是繳稅最多的一群,政府還富於民,首要向中產退稅。此除減輕他們應付房租與物價上升的生活壓力外,亦鼓勵他們儲蓄,因中產難倚賴政府福利,要自行在將來泡沫爆破時,未雨綢繆。

此外,政府應照顧基層,因基層難以分享資產升值的好處,但衣食住行等必需品漲價驚人,又令他們最身受其害。況且港人重視關愛互助,亦不希望貧富懸殊拉闊衝擊社會穩定,故支持政府要協助基層。

但協助基層時,政府不應只靠豁免公屋租金、額外發放綜援金等措施,要多走一步,設法幫助基層改䕒善生活,提升工作能力,及鼓勵就業。方法之一,是效法新加坡,為低收入人士額外提供強積金供款。財政司長曾在零八年作出此舉,向一百七十萬基層打工仔注入強積金,此方法值得未來多用,因這不會令市民即時增加消費、加劇通脹,卻可為他們老來退休帶來更大保障。其他方法包括增加就業交通津貼、資助貧窮家庭子女,讓他們有更公平的競爭平台,紓緩跨代貧窮等。

紓房屋問題 關鍵增土地

房屋問題不能直接靠錢解決,因為不管要復建居屋還是推出更多「置安心」單位,皆受到土地不足的限制,若不能盡速增加土地供應,就不能解決高樓價問題。現在庫房有錢,不少更因土地收入而來,理應全速加快工程,興建新市鎮、增闢土地,此關乎的是行政長官及財政司長的領導意志,絕不應再叫公眾失望。

環球水浸,庫房錢多,但錢多不代表財政司長就能工作有成,錢要用得其所,針對市民面對的通脹與房屋壓力,才是為民施政、負責任政府的應有行為。

Tuesday, November 16, 2010

創意中心一小步 產業路尚遠

空置近十年的中環荷里活道警察宿舍,將保育活化為創意產業中心。古蹟得以活化為創意人才的營運平台和培訓基地,當然比變身酒店、名店更具意義,但要推動香港創意產業更上層樓,需要的不止新地標,還要政府政策多走幾步。

創意產業有優勢 惜未善用

活化後的警察宿舍將成為「原創坊」,於二零一四年啟用,支援有志從事創意產業的年青人和中小企。「文化及創意」是港府提出的六大優勢產業之一,「原創坊」可助一把,關鍵是如何發揮乘數效應,把創意產業打造成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香港經濟已發展至頗成熟的階段,進一步擴大規模時,必須面對全球最頂尖的對手,而租金高、人工高亦制約了一些支柱產業的競爭力。在講究知識經濟的全球大氣候下,香港必須依賴創意,發展高增值行業,才能憑腦力突圍而出。

在亞洲,香港本來最有條件成為區內的創意產業中心:香港不乏具國際視野、觸覺敏銳、敢於探索的設計人才,還有自由開放的環境、中西結合的文化,以及充裕的市場資金。然而創意產業僅佔本地生產總值約百分之五,遠低於南韓的百分之八點七,亦不及新加坡的百分之五點七。香港創意產業的潛力,未能充分發揮。

究其原因,是香港缺乏跨部門、跨行業的創意產業政策,推動經濟增長。去年港府成立「創意香港」辦公室,冀帶領香港成為區內創意之都;每年亦舉辦不少形形式式的創意推廣活動,如「設計營商周」等圖打響香港品牌,但香港要成功發展創意產業,必須整合資源,打造一兩項具全球領導地位的強勢項目,例如外界一說起英國創意產業,就會想到其美術、建築等。

電影業曾是昔日香港創意產業的龍頭,在亞洲區獨佔鰲頭,但香港電影出口收入已由高峰期九二年的十八點六億元,跌至零六年的僅二億元。香港應否重振電影業?抑另闢天地,如可否憑香港設計打響名堂?

不只硬件 政府需提升軟件

要推動香港成為亞洲區創意產業龍頭,港府責無旁貸。當前急務應多培育本土人才,為創意產業注入動力;積極協助海本地創意產業界參與海外交流或比賽,推廣香港品牌,打響知名度;邀請世界級大師訪港交流,豐富香港的創意氛圍;還須有支援中小企的政策配合,為從業者製造生存空間。以創意產業帶領香港經濟出路,方向正確,利用古蹟作創意產業中心只是向前一小步,還須政府更有所作為。

Thursday, November 11, 2010

最低工資有代價 明年通脹升

港府宣布,首個法定最低工資水平訂為每小時二十八元,明年五月實施。預計三十一萬基層僱員獲加薪,大部分企業不會因此由盈轉虧。但世上並無免費午餐,明年經濟暢旺,最低工資未必推高失業率,卻會惡化通脹,市民要付代價。

企業難鑽空子 失業率未必增

經過一番勞資角力,中間落墨的首個最低工資水平終獲通過,部分企業必須在明年五月前為員工加薪。外界最關注會否有企業鑽法律空子,對最低工資陽奉陰違,剋扣員工津貼以抵銷工資增幅,令基層僱員得不償失。

有此擔心可以理解,但「大家樂薪酬改變事件」引起哄動,提升了市民對商界社會責任的關注,工會亦聲言密切監察僱主言行,令企業難逆輿論壓力而行。何況本港步入泡沫經濟,市道暢旺,僱主需要增聘人手應付額外需求,僱員又有更高議價力,一段時間內未必出現「無良僱主」成眾矢之的。

過去公眾擔心推行最低工資會促使企業裁員應對,令最弱勢的基層勞工最先被淘汰,此情況看來暫時不會出現,因香港正碰上經濟榮景,就業環境穩定,低技術勞工亦不難找工作,基層獲加薪更有助紓減社會矛盾,目前已是實施最低工資的最有利時機。

但社會並非毋須付出代價。正因市道暢旺百業興盛,加上美國量化寬鬆令熱錢湧入香港,推高股樓泡沫,令不少企業承受更大成本上漲壓力。其中,零售和飲食業更是重災區,因需面對人民幣升值帶來輸入通脹、食材價飈升、業主不斷加租的重擔,最低工資更令他們百上加斤。企業因施行最低工資而失去調節薪酬成本的部分彈性,唯有從其他方面開源節流,部分成本勢將被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消費者其實亦已有加價預期,準備迎接百物騰貴。顧客主觀期望配合客觀環球高通脹壓力,本港企業勢調升加價步伐,並敢於大力提價,例如飲食業就預計,今年的全年加幅將由原本的百分之十,倍升至百分之二十,市民外出用膳的荷包負擔劇增。

工資通脹攀比 僱主僱員受壓

可以預期,本港經濟明年的最大問題是通脹。通脹率在內外環境交迫下升幅將十分驚人,導致僱員要求更大幅度加薪以作彌補,構成企業人力成本再升的壓力。此將形成工資與通脹的互相扯高,僱主僱員同感吃力應對。

Wednesday, November 10, 2010

反美國圍堵 中國銀彈換友誼

在奧巴馬出訪亞洲四國之際,英國首相卡梅倫率領龐大代表團訪華,與中國大談生意。「窮國無外交」,今年以來美國雖加緊圍堵中國,但中國實力已今非昔比,只要善用銀彈交朋友,深化中歐利益關係,可對美國進行反圍堵。

美國對華強硬 英法德送秋波

卡梅倫上任後首度訪華,其代表團包括四名內閣大臣與四十多名工商巨頭,被稱為「英國史上最豪華訪華陣容」。

不止英國,近兩月歐洲多國都與中國領導人互送秋波。例如國家主席胡錦濤剛訪問完法國,便得到總統薩爾科齊親自接機,其後中法簽署了逾二百億歐元新合約。上月總理溫家寶出席亞歐峰會後,罕有更改行程,繞道接受德國總理默克爾邀請,雙方高調共晉晚餐,向外界展示超常規會晤。英、法、德三大歐洲巨頭,不約而同要與中國拉攏關係,當中主要涉及利益至上的現實考慮。

歐洲與美國同樣面對經濟困境,處理手法則大相逕庭。美國恃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一再進行量化寬鬆印鈔救市,並冀壓低美匯增加出口競爭力;又不斷棒打中國人民幣逼其升值以增美國出口。

歐盟諸國難以印鈔救國,還要大力削赤減開支,唯有努力多拓生意,振興經濟,尤其不能放過潛力巨大的中國市場,故與中國友好以換取生意訂單。中美關係愈不和睦,歐洲愈能從中漁利。

對中國來說,歐洲的示好亦來得合時。中國崛起,最需要的是穩定的國際環境,但美國今年宣布「重返亞洲」,接連在軍事、經濟與政治上向中國進行戰略圍堵,又插手中日釣魚台風波,令中國疲於應對。美國總統奧巴馬剛輸了國會中期選舉,旋即展開亞洲四國之行,訪問印尼、印度、南韓與日本,落實他圍堵中國的部署。中國不圖在亞洲與美國硬碰,反而要跳出亞洲,向外拓展合作版圖,拉攏歐洲大國,加上傳統新興國家的盟友,有助穩住局勢,化解美國進逼。

與其擴大軍備 不如多交朋友

過去是弱國無外交,現在則是窮國無外交,中國累積了多年的經濟實力,終派上用場。中國與美國角力,要花錢加強防禦,但與其將錢花在更多的武器裝備上,不如用銀彈政策,向希臘、葡萄牙等債務危機深重國家買國債,向英法德多下採購訂單,做到雪中送炭,得道多助,才能在未來二十國集團(G20)會談或其他外交場合,力抗美國。

Thursday, November 04, 2010

賣地價回歸基本 減樓市誤導

政府昨拍賣九龍塘地皮,賣地成績遜預期,只以接近底價賣出,呎價不足一萬,創今年九龍區賣地地價新低。地王不再,反映發展商顧慮樓宇發水空間受限後,出價審慎,此將令賣地價格回歸基本,助樓市撥亂反正。

發水空間受限 地王不再

規管「發水樓」措施將於明年四月實施,若昨日拍賣的項目未能趕在新措施生效前獲批建築圖則,其可獲豁免的建築面積比例,將不能超過總樓面面積的百分之十。換言之,其「發水比例」將較現時普遍新樓銳減一半或以上。

發展商在計算上述風險後,昨日投地便明顯不及過往勇進,令該地最終以二十一點七億元、呎價九千五百多元賣出,與不久前同區義德道地皮的破紀錄高價,形成天淵之別,亦令市場大跌眼鏡。

市場過去對賣地價格亦經常大跌眼鏡,因測量師難以估計發展商的發水比例,故估價傾向保守,結果一再拍出超乎市場預期的地王。發展商敢以高價搶地,因為在發水比例不受限下,發展商買入可建一呎樓面的地皮,實際預計未來可出售一點二呎、一點三呎甚至更多的樓面面積,令市場出現麪粉貴於麪包的情況,但其實麪粉與麪包難作同等比較。不過新地王價往往已令樓市火上加油。

新發水措施下,可建一呎樓面的地皮最多只能發出一點一呎樓面,令地價和樓價更能作合理比照。故昨日賣地成績雖冷,卻凸顯在限制發水空間後,賣地回歸基本,地價更能真實反映未來樓面呎價,減少誤導市場的訊息。

發展商昨亦對限制發水措施大表不滿,因其近年買地,是在考慮了可作兩、三成發水下出價的,當發水上限只得一成,發展商自然感到其土地潛能被削,利益受損。此對擁有較多土儲的大型發展商影響尤甚。

樓市明碼實價 助減民怨

發展商的不滿雖有其理由,因政府確是突然更改遊戲規則,令他們利益受損。但發展商亦應明白,政府今天要收緊發水比例令他們利潤減少,但政府早年增加建築面積寬免,卻曾令他們利潤增加,故難輸打贏要。況且,若非發展商近年興建樓宇時發水發得太有創意,其賺盡每一分豁免的做法太著跡,令市民覺得買樓有如被呃秤,社會民怨四起,政府亦不必出手「撥亂反正」。

既然訂立發水上限可以糾正市場訊息,令樓宇交易更明碼實碼、更符合公平交易的精神,政府更需貫徹執行,保障消費者利益。

Wednesday, November 03, 2010

加息抗量寬 環球亂象紛呈

澳洲與印度昨突然加息,無非搶在美國宣布次輪量化寬鬆前,先出招遏通脹,但此舉可能吸引更多熱錢湧入炒作貨幣升值,令遏通脹事倍功半。新興國各師各法應對資金泛濫,但難兼顧遏通脹與遏貨幣升值,左支右絀下,反添經濟及市場風險。

兩條路線抗熱錢 均存缺陷

美國聯儲局宣布次輪量寬前夕,澳洲與印度的加息行動出乎市場預料。量寬來勢洶洶,令澳印兩國面臨龐大通脹壓力,唯有先發制人。美日不斷印鈔催谷疲弱經濟,造成熱錢流向亞洲與新興國家,吹大其資產泡沫與惡化通脹,加劇發達國與新興國之間的矛盾。

澳印昨天出其不意的加息,亦凸顯新興國在應對美日量寬上出現截然兩派不同的回應方法。一派採取加息措施遏通脹,包括澳洲及印度;另一派則以行政手段遏貨幣升值,如巴西和南韓。通脹與匯率升值都是熱錢泛濫造成的後遺症,但要同時對兩者作出壓抑,卻會出現政策衝突,令新興國顧此失彼。而且不論新興國採取哪一種政策,都有其缺陷。

澳洲與印度一再加息,短期可起遏抑通脹的作用,但卻埋下更多熱錢湧入的潛在危機,因熱錢流入澳印,可套取澳印與美日息差得益,更可借勢炒高澳元與盧比匯價,實行匯價利息兼收。澳洲昨宣布加息後,澳元便急升逾百分之一,升穿一澳元兌一美元水平。

巴西及南韓等新興國,採取另一套應對之道,以行政措施阻截熱錢流入本國炒作,或增加外資的投資成本,遏抑本國貨幣升值。但其後遺症是無法透過升值及加息等手段,紓緩入口通脹壓力。
為應對發達國印鈔造成的滔天資金巨浪,新興國無不嚴陣以待,並按各自需要,採取遏通脹或遏升值的措施。雖然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可能兩派在各有缺陷下,都未必能成功遏抑匯價升值、資產泡沫及通脹肆虐的多重併發症。

市場扭曲再扭曲 倍添風險

市場預計發達國未來一年還要再加大印鈔救經濟,新興國面對資金狂潮難以止息,勢將不斷加碼推出各種後遺症嚴重的金融或行政措施,令市場扭曲愈加嚴重,令市場風險不斷增大。一旦西方貨幣政策出現突變,新興國家又將面對資金撤走、政策扭曲造成的破壞,投資者要小心評估此日益增大的金融風險。

Friday, October 22, 2010

中美貨幣戰 外交爭盟友

美國財長蓋特納發表「三大貨幣陣營」言論,目的是拉攏發達國及新興國向中國人民幣施壓,但如意算盤未必打得響,因人民幣升值亦會惡化熱錢吹大新興國資產泡沫。中國力拒美國,不但要打貨幣戰,還要打外交戰締結盟友。

「貨幣陣營」論 美國欲孤立中國

蓋特納在G20財長會議前夕出招,將全球分成三大貨幣陣營:嚴重低估本國幣值的是一類,以中國為主;採用彈性匯率機制的新興經濟體是第二類,其干預匯市做法可接受;最後是匯價大致合理的主要貨幣國,包括美、歐、日。

美國提出「三大貨幣陣營」論,是要團結大多數,孤立一小撮,集中火力在G20財長會上施壓中國。

透過三大陣營論,蓋特納可安撫歐洲和日本兩大盟友。美、歐、日貨幣是三大主要貨幣,互相間此消彼長,美國用量化寬鬆政策大量印鈔,壓低美匯價值,歐洲和日本首當其衝。蓋特納現說美歐日匯率大致合理,以求大家不再競貶,槍口一致對外。

三大陣營論的更重要用途,是拉攏中國以外的新興國。蓋特納將新興國一分為二,一邊是嚴重低估幣值的中國,另一邊是彈性匯率的其他新興國。蓋特納透過分化孤立中國,逼人民幣升值。
但美國的如意算盤未必打得響,因新興國不一定願跟隨。表面上,若人民幣升值,新興國可搶走給中國的訂單。但實際上,一旦人民幣守不住國際壓力而升值,熱錢將大舉湧至,新興國貨幣亦難獨善其身,被逼升值,兼冒熱錢吹大資產泡沫的危機。

一些新興國家如巴西、土耳其亦明白,造成目前全球貨幣、經濟亂像的源頭不在中國,而在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實行量化寬鬆政策猛印鈔票,令環球資金泛濫,吹大新興國家資產泡沫。因此,它們的言詞針對的是美國多於中國。美國現在將新興國一分為二,只是策略上的需要,新興國亦明白其利益與美國未必一致,更不排除可能成為下一個被美國痛斥的國家。

捍衛人民幣 中國要合縱連橫

因此G20財長與央行行長會議上,表面上是中美兩大國的對撼,實際上卻是雙方各施妙策,拉攏利益相近的國家,組成聯盟,抗擊對手。對中國而言,要捍衛人民幣就要有合縱連橫手段,既穩住新興國,亦拉攏更多盟友,如在歐盟中實力最強、同樣受美國施壓擴內需的德國。中美的貨幣戰,更是一場外交戰。

Wednesday, October 20, 2010

內地加息遏泡沫 還須堵熱錢

人民銀行昨突然加息四分一厘,遏抑通脹和資產泡沫,並防止美國將推的次輪量化寬鬆吹大中國泡沫。惟加息將拉大人民幣與美元息差,可能誘使更多熱錢湧入中國,故中央必須有其他措施阻截熱錢,才可成功阻遏泡沫。

通脹股樓泡沫 須用重招遏抑

人行三年來首次加息,出奇不意地上調人民幣一年期存款及貸款基準利率四分一厘,遏止通脹升溫和資產泡沫。加息周期一旦啟動,預計連串抽緊銀根措施陸續有來,顯示中央絕不坐視泡沫漲大。

內地明天公布九月經濟數據,市場估計通脹將創兩年新高,不但超過八月的百分之三點五,升勢恐還未見頂。通脹一再超出百分之三的中央底線,不但造成負利率,刺激股樓炒風,更甚的是促成通脹升溫的糧價暴漲驚人,殃及民生,影響管治,中央不能不出手力遏通脹。

此外,資產泡沫是另一大社會隱憂。中央四月出台嚴控樓市的「國十條」,近月再推國十條「加強版」與發展商角力,但一直未能遏止樓價狂飈,又使部分資金由樓轉股,導致股市急升,並創出天量成交。股樓泡沫一再吹大,易生金融及社會危機,中央必須阻遏。

中央昨突然祭出加息重招,而非再調高存款準備金率,因要直接面對市場,遏抑泡沫,更要為美國聯儲局即將啟動的第二輪量寬早為之計。儲局下月初一旦加碼印鈔,環球熱錢泛濫將更嚴重,勢將再吹大新興市場的資產及通脹泡沫。故美國貨幣政策愈鬆,中央愈要收緊市場資金,要先天下之憂而憂,預早加息阻遏熱錢。

中央加息遏泡沫亦面對後遺症,因會拉大中國與美國之間的息差,吸引熱錢湧入中國套息,並令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大,進一步惹來熱錢流入,吹大資金及通脹泡沫,抵銷加息遏泡沫的效應。過去一年不少國家如印度、澳洲都加息,便未能阻止熱錢湧入。

中央加息的目的是抑制泡沫,故還必須其他措施配合,對內用各種手段如調高存款準備金率、加發央行票據、甚至收緊新增貸款規模等,抽緊市場資金;對外則要強化防火牆,清查並阻截熱錢流入。

要抽內地資金 阻截外來熱錢

熱錢流竄全球加大中央遏抑泡沫、紓緩通脹的難度,但此仗不得不打,並必須打贏,否則後患無窮,中央昨天的加息就是出動更重型武器迎接更嚴峻挑戰。

Thursday, October 14, 2010

治樓市方向正確 力度須加強

特首曾蔭權昨發表「民生優先」的施政報告,以房屋政策、貧富差距、長者福利等為重點,回應公眾訴求。特首更以全方位房策多招齊發 ,助市民安居樂業。惟目前樓市過熱,資金泛濫,必須再加強力度遏泡沫,房策才能收效。

私樓土地供應量 估算太保守

特首提出的房屋政策涵蓋長中短期措施,包括長期增加土地供應,承諾未來十年,每年平均供應可建二萬個私人單位的土地;中期推出先租後買「置安心資助房屋計劃」,解夾心階層困境;短期限制發水樓及擬立法規管新樓出售等。新房策方向正確,亦是全方位出擊。

不過,樓市治本之道在增加土地供應,在目前非常時期,每年推出可建二萬個單位的土地恐仍不足,政府須再加碼。

政府根據過去十年,平均每年一萬八千多個一手私人住宅的吸納量,推算出每年二萬個單位的土地供應目標,此估算可能過於保守,原因有三。

其一,香港樓市經歷了九十年代的高吸納期後,二千年起樓市隨經濟收縮,有數年陷入低谷,令過去十年的樓宇吸納量偏低。

其二,近年香港與內地往來日趨密切,更多內地人因業務需要而在香港置業,過去十年的數據未必充分反映這新需求。

其三,未來本港人口將大幅增加,再加上內地人每年在港所生以萬計子女成年後的住居需求,都有可能令每年二萬個私人住宅單位未敷應用。

除估算保守外,環球形勢亦逼政府應對樓市採更積極手段。由於全球資金泛濫,熱錢不斷湧入香港投資物業,吹大樓市泡沫,正常供應根本不足以應付此非常形勢,若不加大力度,特首的新樓市政策效果恐被熱錢淹沒,難以平抑樓價、難孚市民期望。

目前樓市面臨供應不足的結構問題,和資金泛濫的周期問題,政府要有更強力的應對之道。此包括,一、要有一個高於每年提供二萬個單位土地的目標,並在未來一兩年樓市熾熱時,多推土地、多建住宅。

二、政府的土地政策須具足夠彈性,並要每年檢討,以免落後形勢,那才可在樓市泡沫日大時,增推土地;樓市泡沫爆破時,減緩推地,才能降低樓價大起大落的可能。

三、因應眼前樓市泡沫漲大,除嚴格執行九招十二式外,還須備有針對性措施可隨時推出,如增加印花稅、減低按歇成數等以遏抑炒賣。

樓市泡沫仍吹大 要針對落藥

要兼治樓市長期供應不足及短期泡沫問題,特首要有更廣濶的眼光、更靈活的態度,才能令樓市走向長期穩定的健康狀況。

Wednesday, October 13, 2010

特首民生施政 眼光要超任期

特首曾蔭權今發表施政報告,市民最關注的,是能否就房屋問題和貧富懸殊這兩大民生議題,提出長遠的解決方案,此亦是衡量報告的最重要指標。雖然特首的任期只剩下二十一個月,但他的施政眼光應超越二十一個月,切忌交差了事。

助民置業 不能只解眼前急

特首今天發表的施政報告,若只求順利交差,將不會十分困難。因全球資金泛濫,大量熱錢湧入香港驅使股樓齊升,並令庫房充裕,政府若派錢濟民,輕易能換取掌聲。正因經濟勢頭良好,庫房收入高,有承擔的政府更應把握契機,利用充沛的資源設法解決最困擾民生的兩大問題,即置業安居和貧富懸殊。香港各階層皆有共識,這是港府最逼切需處理的兩座大山。

從去年發表施政報告至今,樓市問題一直是港人關注的重心。樓價居高不下,中小住宅供應失衡,市民怨聲載道,預計政府將在施政報告中回應這些訴求,並提出「先租後買」等資助置業措施,令部份市民上車有望。

然而「先租後買」可以幫助的,只是小量夾心階層。要使市民能置業安居,必須讓樓市長期健康發展,關鍵就是要有五年甚至十年的土地供應規劃,應付每年接近二萬個新增住屋需求。
政府除要供應足夠土地,還要確保土地能興建中下價樓宇,若發展商只求興建豪宅,政府就要利用房協、市區重建局等半官方機構,承擔上車盤供應,對症下藥。

至於貧富懸殊問題,不論富人或窮人,中產或基層,都意識到香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情況極嚴重,導致仇富情緒、官商勾結的指控愈來愈激烈,嚴重窒礙香港發展。傳媒披露特首有意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夥拍商界成立扶貧基金,各自出資五十億元。派錢當然可以,但問題關鍵是能否持續地為低下階層紓困。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真正幫助低收入人士,要有治本之道助其脫貧,即增加基層向上流動的機會。特首曾成立扶貧委員會,可惜未有就貧富懸殊問題做出具體、可持續的長遠措施。故特首要扶貧,就不能只局限一些應急方案,必須有具體而長遠的根治方案。

積極扶貧 治本要有長遠計

特首還剩下的二十一個月任期雖然不長,但他的施政眼光絕不必受此局限。解決置業安居和貧富懸殊將影響幾代港人福祉,不但關乎香港長治久安,亦是公眾期待今天施政報告應有的內容。

Thursday, October 07, 2010

市民自願買醫保 吸引力未足

港府展開第二階段醫療改革諮詢,鼓勵市民自願參與醫療保險計劃,冀長遠減輕公營醫療負擔。政府目標雖善,但必須讓市民覺得自願投保有好處,並確保保費不會大增成無底深潭,才有望打動市民,落實計劃。

私院服務 要增選擇降收費

零八年政府推行第一階段醫改諮詢,但官員偏向的強制性醫療保險計劃,因得不到市民支持而告吹。這次政府捲土重來,改推自願醫保,還斥資五百億公帑利誘市民投保。

政府戮力誓推醫保,因深明政府負擔的公共醫療開支太大,難以持續,加上人口老化令問題惡化,猶如計時炸彈,必須引導有能力的市民分擔部分成本,避免將來加稅填補開支。
中產並非不願投保,但政府必須先解答兩大核心問題:一,參與自願醫保是否可為他們帶來較佳的醫療診治?二,如何防止醫療成本膨脹,令保費不斷上升?

本港共有百分之三十四市民購買了私人醫療保險,但仍有九成市民依賴公立醫院服務,不少有投保的市民仍採用公共醫療,因私營醫療收費昂貴,保險亦保不足,現要說服未投保的市民自願參加醫保,必須讓他們看到私營醫院服務是可負擔及水平高於公共醫院,否則他們又何來誘因要自行供款參加醫保呢?

要令市民私營醫療增加信心,改善公私營醫療服務失衡現象,政府應先大力推動私營醫院市場發展,包括增加醫院數目、提高收費透明度、供應可負擔的手術套餐、確保醫療水準等。只有市民感受到有更多、更佳的選擇,才能吸引他們轉用私營醫療服務。

此外,要避免保費如無底深潭般增加。外國尤其美國經驗顯示,市民購買醫保,將會令他們更多地使用醫療服務,導致醫療成本上升,結果購買醫保的人愈多,醫療成本膨脹愈快,令保費不斷增加,形成惡性循環。

政府必須能制定明確規則,防止濫用、限制保費無止境上升,並確保市民不會「有供無賠」,才能令市民有信心投保。

嚴控成本 防保費不斷飈升

政府欲透過自願醫保解決公私營醫療市場失衡,提升本港醫療系統的可持續性,出發點良好。但卻必須從上述兩大根本而切身利益的問題,讓市民明白投保可換取較佳醫療服務、保費是可負擔的,才能吸引足夠龐大數量市民參與,否則計劃將寸步難行。

Wednesday, October 06, 2010

歐美日貨幣鬥弱 新興國要自保

日本昨宣布減息及加大量化寬鬆,表面是救經濟,實際是遏抑日圓升值;此刺激巴西、南韓等昨亦出手干預本國貨幣升值。歐美不停印鈔導致環球熱錢泛濫,新興國家為抗熱錢湧入吹大資產泡沫,要阻貨幣升值,觸發全球貨幣戰。

大國小國遏匯價 掀貨幣戰爭

日本央行宣布進一步減息至零至零點一厘,並增加五萬億日圓購買政府債券,加大量寬規模。此舉救經濟效果有限,真正目的是遏抑日圓升值。日本上月中干預匯市後,日圓一度下跌至八十五日圓兌一美元,但最近升回八十三元水平;日圓升值正加劇陰乾日本經濟,工業生產已連續三個月下降、出口增長又放緩,央行唯有再出手阻日圓升值。

不止日本捍衛日圓,昨日多個新興國家都出手干預本國貨幣升值。南韓和巴西分別以行政手段限制外資流入炒作,台灣傳出央行入市,泰國則正研究如何管理匯率。

新興國家幣值近月急升,如韓圜三個月內升值百分之八,令央行紛出手力阻本身匯價上升,貨幣戰一觸即發,真正禍源其實是歐美。

為阻美歐經濟惡化,美國儲局主席伯南克前天再打開口牌,暗示隨時第二輪量化寬鬆;歐洲央行亦有意擴大量寬力度。美歐大量印鈔救經濟,又不介意藉此踩低本身匯價以增出口競爭力,變相令新興國家貨幣升值壓力增加。

但印鈔無助救經濟,只會導致熱錢泛濫。日本自九九年起實施量化寬鬆、首推零息政策,但十幾年來經濟並無起色。美國亦已實施量寬兩年,並長期維持低息,但資金甚少流入實體經濟推動投資、創造就業,反而四處流竄投機熱炒,新興國家首當其衝。

歐美大開印鈔機,新興國家不單面對匯價上升而削弱出口,更要擔憂大量熱錢湧入興風作浪,催谷資產泡沫。一旦泡沫爆破,熱錢急撤,勢將引發匯價暴跌、股樓齊挫,重傷新興國家經濟,故必須及早預防。

難阻擋熱錢 金融泡沫新禍患

歐美合唱指摘人民幣升值不足,但人民幣五年來兌美元已升值逾百分之二十三,只是代罪羔羊,造成目前全球匯價不平衡與熱錢泛濫的罪魁禍首,其實是美歐。在沒有人可阻止美歐日均印鈔救經濟、自貶幣值下,其他國家唯有自保應戰,但情況卻如螳臂擋車,新興國家貨幣及資產泡沫愈吹愈大,黃金等商品又急升,正埋下下一波金融風暴的炸彈。

Thursday, September 30, 2010

小型土地流拍 政府須有後著

政府為增中小型住宅供應,昨主動拍賣兩幅小型地皮,但其中之一的柴灣地卻出現十六年來首次流拍。發展商對該地皮興趣不足,政府應盡速安排,減底價再拍賣,並在必要時將該地交予房協或市建局發展,務求達到增加中小住宅供應的目標。

雞肋地乏問津 減底價再拍賣

財政司司長八月中旬主動提出拍賣三幅小型土地,以增五百四十個上車盤應市,昨日拍賣的粉嶺與柴灣地皮便是其二。兩地同日拍賣,卻榮辱立見:粉嶺地競投氣氛熱烈,連大型發展商亦加入爭奪,結果以高於市場預期、超出底價百分之三十九的四點五九億元成交。但柴灣地皮卻乏人問津,並在無人承接下收回,成為十六年來首宗拍賣流產個案。政府增中小樓宇供應的目標,遭受挫折。

柴灣地流拍,惹來外界批評政府為增土地供應,過於急就章,未經深思熟慮便推出面對墳景、發展潛力欠佳的柴灣地,尤如雞肋,難以引起發展商興趣。

有關指責並非毫無道理,但並非不可糾正。市場最是公平,土地缺乏吸引力自然乏人問津,但這並不代表政府把土地收回便了事。正因政府連「雞肋」也要拿來應急拍賣,可見其手上土儲確實極為不多,故更應地盡其用;發展商對粉嶺地的爭奪,則反映他們對小型土地並非沒有需求,只因價錢不合才告吹。故政府應再接再厲,盡快將該土地減底價再拍賣,達到增推土地的目的。

不過,發展商棄投柴灣地,另一原因可能是只願擇肥而噬,對可被豪宅化的土地爭先恐後,否則便予以冷待,故搶粉嶺地棄柴灣地。若情況屬實,那政府寄望增加中低價的中小型上車盤計劃,便可能落空。故政府若將該幅柴灣地皮重新拍賣,須有兩手準備,一旦割價求售不遂,應予半官方機構如房協或市建局接手發展,務求廉價地建廉價樓,推出中下價細單位,滿足市場上車需要。

為增住宅供應 要備更多手段

未來數年為填補樓宇供應斷層,政府勢必增推建中小單位的土地。若發展商願貨如輪轉,多買地多建樓,非只求建利潤最大化的貴價樓,那自然最佳,但若柴灣土地流拍的情況重演,屆時便不能單靠市場供應足夠中小型單位,政府便須承擔責任,將一些未獲發展商垂青的土地交予房協或市建局發展,令年青人、上車客置業有望。

只要政府弄清它的目標是必須多推土地、多增中下價樓的供應,便可因應市場、發展商態度的變化而作出應變。

Thursday, September 23, 2010

儲局再印鈔 沒辦法中的辦法

美國聯邦儲備局昨晨議息後表示,有需要時將推出額外措施支援經濟復甦,顯示第二輪量化寬鬆隨時出台。再推量寬已成美國拯救經濟的唯一武器,但外界對此成效存疑,只能寄望出招換時間,讓經濟有機會緩慢復甦。

經濟無起色 奧巴馬被迫換將

儲局最新議息聲明對加碼救經濟的態度,顯得較前更積極。儲局主席伯南克上月已表明,若經濟前景顯著轉壞,將在必要時有所行動。儲局昨天再進一步,不提「經濟轉壞」的前設條件,令人憧憬儲局出招在即。

儲局一再打開口牌為二次量寬舖路,外界估計伯南克最有可能在十一月初美國國會中期選舉前,再大舉入市買債,既救經濟亦為總統奧巴馬助選。

雖然權威機構全國經濟研究局(NBER)已證實,美國經濟衰退已於去年中正式結束,但市場最擔心的是再次衰退的威脅,尤其美國經濟增長已出現一季低於一季,第二季只有百分之一點六,再加上失業率高企百分之九點六,國民又努力減債增儲蓄,消費意慾不振,故美國經濟反彈乏力,縱然不是再衰退,亦可能長期低迷,唯有寄望政府再出招打救。

然而,奧巴馬短期內對挽救經濟仿如舉手投降,因其財金班子已星散,最新的是白宮首席經濟顧問薩默斯昨日請辭,是第三位離開奧巴馬團隊的高級經濟官員,財長蓋特納亦可能地位不保,反映過去兩年奧巴馬的經濟拯救方案全盤失效,因此要換人再謀良方,但短期內新班子勢難組成,加上美國政府財赤高企,亦難有救經濟措施,故唯有靠聯儲局單天保至尊,再以貨幣政策為經濟注入強心劑。

雖然如此,市場對二度量寬的效果不存厚望。議息聲明發表後,美匯指數隨即跌穿八十,但股市則無大反應。此因金融海嘯以來,聯儲局已花一點七萬億美元買債印鈔,目前十年期國債孳息已跌穿二點六厘,兩年期國債孳息更創歷史低位,僅零點四厘,即使儲局再入市,利率再下跌的空間有限。

況且,目前美國利率已很低,但資金不肯流入實體經濟推動投資、創造就業,故經濟表現持續疲弱,復甦無期,儲局再推低利率,亦難扭轉局面。

再推量寬實效微 熱錢易惹禍

美國經濟形勢不佳,市場普遍預測聯儲局明年亦未必加息,低息環境持續,加上若二度量寬再向市場提供更多資金,全球熱錢更多流向新興市場炒作,香港亦難倖免,資產泡沫問題恐怕將更嚴重。

Wednesday, September 22, 2010

籌辦亞運 要增效益說服力

港府計劃申辦二零二三年亞運,需投資四百多億港元。主辦體育盛事所費不菲,衡量標準應是此舉能否提升運動員實力,提升香港城市形像。港府的初步構思似乎仍欠說服力,令公眾擔心舉辦亞運並非物有所值。

衡量效益 運動員與香港形象

民政事務局建議投入逾四百億港元舉辦亞運,其中包括一百多億營運及資本開支,及三百多億場館興建成本。要說服市民這不是為辦而辦的大白象工程,港府須證明舉辦亞運有助提升本港運動員水平,和提升香港的國際大都會形象。若能達到這兩項標準,申辦亞運才具效益。

去年香港舉辦東亞運,目的之一是通過主場優勢,燃點香港運動員鬥心,贏取更多獎牌,藉此向他們作出最大的鼓勵。

但香港健兒的表現在亞洲區內不算頂尖,而亞運的競爭水平遠較東亞運高,即使亞運移師香港舉行,是否就能鼓舞運動員奪獎、提升運動員表現?同樣令人懷疑的是,香港普羅大眾投入運動的軟件、硬件皆不足,即使藉亞運興建更多場館,是否就能推廣運動文化?

要提升運動員水平、普及公眾參與運動,香港需要全面的體育政策,而非僅僅著眼一場體育盛事。若要藉亞運帶動香港運動風氣,那港府要作出配套,究竟未來十三年內調撥多少資金、培育多少不同範疇的年輕運動員、如何有計劃地爭取獎牌等。沒有這些配套,單是籌辦亞運對提升香港體育水平難大有幫助。

此外,香港是否需藉亞運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建設?上海舉辦世博除增國際知名度外,更要藉此重建舊區、粉飾市容、舖設鐵路等。但香港基建已成熟發展,未必須透過盛事帶動建設。其次,香港作為國際都會,最大的賣點向來不是體育,如何能藉舉辦亞運提升香港形象,港府還需詳加解釋。

更重要的是,要充分發揮盛事效應,港府必須燃起市民參與二零二三年亞運的熱情,若市民冷待,不支持不投入,效果只會事倍功半,公帑將不能用得其所。

成功籌辦 必須民間熱誠投入

港府有意申辦亞運,目前公眾反應一般,官熱民冷,乃因市民未看到亞運對香港有何效益。體育場地應該建,本地運動員亦應多鼓勵,但港府須拿出更強的理據,爭取公眾支持,說服市民舉辦亞運,將如何提升香港運動員水平、提升香港形象,否則只怕落得吃力不討好的下場。

Tuesday, September 21, 2010

抗美歐施壓 人幣滙改寧放慢

歐美高層官員近日不斷施壓,敦促人民幣大幅升值,甚有當年七大工業國以《廣場協議》逼日圓升值的影子。日本經濟的慘痛教訓前車可鑑,中國絕不重蹈覆轍,相信寧可放緩滙改步伐,亦不願走錯一步,讓人民幣飈升。

美歐攻勢愈急 中國戒心愈大

美國財長蓋特納上周出席國會聽證會後,強硬批評人民幣升值太慢,直言在十一月G20峰會上提出滙率問題,並聯同其他國家向中國施壓,外界預計美國總統奧巴馬本周在聯合國大會期間,將向中國總理溫家寶表不滿。歐元集團主席容克亦表明,下月初與中國領導人會面時將要求人民幣升值。

歐美大合奏逼人民幣升值,反令中國充滿戒心,內地要警惕日本《廣場協議》的聲音不絕。

七大工業國在一九八五年逼日本遵守《廣場協議》,此後日圓急飈,兩年間由二百五十日圓兌一美元,狂升至一百二十日圓兌一美元,種下超級股樓大泡沫。九十年代初泡沫爆破重創日本經濟,但日圓在自由兌換下,仍在九五年升值至七十九點七五日圓兌一美元之歷史高位,日圓維持高水平,打擊日本競爭力,令日本陷入迷失廿年的慢性自殺。對中國而言,《廣場協議》無異駛去死亡之海的賊船,中國絕不會在滙率升值問題上向外國屈服。

但這使中國陷入多重矛盾之中。在貨幣層面上,中國要加快人民幣國際化,希望更多國家以人民幣作貿易結算、投資與儲備的貨幣,但卻不想冒人民幣自由兌換、淪炒家魚肉的風險,箇中制度矛盾難以解決。

其次在政治層面上,中央不是不容人民幣升值,而是希望在可控及有序下,每年升值約百分之三,長期則可升值兩、三成,絕非美歐所要求的即時升值兩、三成。但目前中國經濟愈好,愈成為美歐經濟不景的代罪羊,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愈大,此已非道理之爭,而是赤裸裸的政治角力。

不可走錯一步 免蹈日本覆轍

人民幣問題已變得異常複雜,中國要讓人民幣國際化,但絕不能為此付出沉重代價,寧願走慢一點,亦必需要保障國家金融安全,不可走錯一步如日本般無法翻身。

因此,美歐對人民幣強攻猛打愈急,中國愈要嚴加抵禦,甚至不惜拖慢滙率改革步伐。香港要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要密切關注中國與美歐的貨幣攻防戰,才知在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應扮演的角色。

Thursday, September 16, 2010

兩岸聯手抗日 釣島化危為機

兩岸民間保釣情緒升溫,並抱怨兩岸領導人對日態度不夠強硬。民意不斷催促,兩岸政府必須在釣魚台撞船事件上有所作為,才能交代。最有效的方法是聯手向日本施壓,此既符合兩岸共同利益,亦為兩岸政治合作創造契機。

民間反日高漲 政府須有所作為

釣島風波沒有在日本民主黨黨魁競選結束後速戰速決,反而愈演愈烈。日本拒不放回被扣留的中國漁船船長,觸發兩岸民間反日情緒高漲。繼台灣保釣組織派出漁船前往釣島宣示主權後,大陸民間保釣聯盟亦計劃在本周六、「九一八事變」紀念日,在北京舉行大規模反日示威,北京難逆民情而行。

兩岸政府對釣魚台事件反應被動,惹來民間抱怨,並自發舉行抗議日本行動,若政府再不有所作為,恐怕國民會把對日本的反感,轉化為對政府軟弱的不滿,衝擊社會穩定。

既然兩岸政府均飽受國民壓力,最佳對應方法不是分別向日本作出抗議,而是在槍口一致對外的形勢下,兩岸携手向日本施壓。其好處有二。

其一,此為最有效的方法。合則力強,分則力弱,兩岸突破包袱,首次聯手,將對日本在軍事、政治、經濟上都造成重大壓力,可逼日本政府盡快釋放船長。

其二,此亦最符合兩岸共同利益。釣島問題不但關乎中國領土完整,亦關乎兩岸漁民安全,在此大前提下,兩岸利益一致,可在不涉「一個中國」等爭拗的基礎上,求大同存大異,聯手抗日,此既合乎兩岸利益,更凸顯兩岸政府為民做事,可捐棄政治成見。

兩岸聯手捍衛釣魚台做出成果,不僅短期內可向國民交代,贏取支持,長遠更可為政治合作舖路。

對大陸而言,兩岸已簽定ECFA(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在經貿合作上取得共識,未來需啟動政治談判,釣島事件可成合作先例。此不但有利國家崛起,更有利兩岸互利以至商談統一。

對台灣而言,能與大陸在釣魚台事件上合作順利,雙方互信基礎加強,將有利台灣在與大陸取得默契下,拓展在國際上的活動空間。

求大同存大異 政治合作建先例

釣島風波有危亦有機。兩岸政府處理不好,隨時令民眾矛盾由向外轉為向內;但兩岸如能把握契機,在維護領土完整和國民安全的共同利益上協調合作,聯手施壓日本,不但能有效化解眼前危機,更可藉此尋求兩岸政治合作上的突破,對兩岸和平以至統一都有莫大幫助。

Wednesday, September 15, 2010

日圓強勢 菅直人相位終難保

日本首相菅直人成功擊退黨內小澤一郎挑戰,力保相位,但前路仍艱,尤其日本經濟面臨再衰退及通縮重壓,若他不能阻遏日圓升勢,解救日本經濟沉痾,那將重蹈他的前任般,面臨一年換一個首相的惡運。

看準菅直人弱點 炒家推高日圓

有「影武者」之稱的日本政壇強人小澤一郎,一再飲恨未能當上首相,今次又在欠缺民意與輿論支持下,挑戰菅直人民主黨黨魁兼日本首相之職失敗。不過,菅直人保得相位,卻要立即處理兩大燙手山芋:釣魚台風波與日圓強勢,而後者對日本經濟的影響更深遠。

菅直人昨成功保得黨魁及相位之職後,炒家立即狠沽美元買日圓,令日圓升穿八十三日圓兌一美元,創下十五年新高,勢打擊日本經濟。炒家肆恣推高日圓,因看穿菅直人的弱點。

菅直人與小澤一郎的經濟策略南轅北轍。小澤傾向採取財政擴張措施,提出高達二萬億日圓(約一千八百億港元)龐大開支刺激經濟,又發行零息債券,加大量化寬鬆,可令日圓轉弱。加上小澤作風強悍,若當選首相勢必捍衛日圓,令炒家不敢放肆。

菅直人則憂慮日本成為希臘第二,故努力削赤減國債,反助日匯強勢。加上民主黨已失去參議院控制權,小澤的挑戰又令民主黨裂痕加深,菅直人的弱勢可能令他無力干預外匯市場。

在炒家推波助瀾下,日圓強勢將對日本經濟造成重壓。其一,日本目前唯靠出口單天保至尊,日圓急漲將打擊日本出口競爭力;其二,日圓強亦會加劇日本通縮,打擊股價、樓價,將進一步挫傷企業投資與個人消費,令日本復甦無力。

日本業界已擔心,炒家力掃令日圓兌美元昨升穿八十三元,下一步勢挑戰八十元大關,加大出口受壓、長期通縮,將令日本經濟進一步陰乾,陷入更深的惡性循環。如此日本將不止迷失廿年,還要走向迷失三十年。

強日圓挫經濟 年年換相亦徒勞

菅直人若要解決日本經濟長期沉痾不癒,必先阻遏日圓升勢。擊退小澤一郎令菅直人避過只當三個月短命首相,但他若遏不了日圓,救不了日本經濟,亦將一如過去四屆首相,即安倍晉三、福田康夫、麻生太郎和鳩山由紀夫般,只能當一年首相,日本亦擺脫不了年年換相的亂局。

Friday, September 10, 2010

地方隱瞞疫情 為禍遠超蟲害

河南隱瞞害蟲殺人事件,不單造成大批民眾死亡,且已蔓延至多個省分。事件反映地方官員漠視人命,中央又無力駕馭地方,更令外界質疑中國透明度低,可能危害國際安全,中央必須開放輿論監察,根治問題。

地方漠視人命 中央駕馭乏力

內地報章揭露河南爆發吸血䀉蜱蟲咬人,傳染疫症,已知河南有十八人因此死亡,而山東省昨亦揭出一間醫院近期有十一人死於有關疫情,估計蜱蟲引爆的疫情已蔓延至十一個省市。自沙士事件後,中央三令五申加防治疫情及疫情通報,但蜱蟲事件反映中國崛起的多個深層次矛盾。

其一,地方官員毫無以人為本的意識。無論內地經濟如何走向繁榮,地方官員只重視地方經濟、個人政績,很少將人民福祉放在心上。因此,遇上蜱蟲肆虐,即以一貫欺上瞞下手法,務求維穩、保烏紗,結果沒有加強防範,令疫情災害擴大,延誤民眾診治,可謂草菅人命。

其二,中央無法駕馭地方。零三年沙士一疫後,中央雖設傳染病通報機制,加強管理疫情,
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遇上地方刻意隱瞞,中央山高皇帝遠,根本無從掌握信息,作出調控。結果地方往往為保護本身利益,陽奉陰違,待問題惡化、甚至蔓延其他省份,中央才察覺,但為時已晚。

其三,難以取得國際信任。國際社會對中國崛起的最大擔憂,是覺得中國毫無透明度,不論天災或人禍,皆將外界蒙在鼓裏。隨著中國影響力日大,環境污染、衛生防疫等問題又日漸全球化,中國若繼續我行我素,隱瞞疫情事件不斷被揭發,禍延別國,只會加劇國際社會對中國的不信任,質疑中國並非良好國公民。

國家崛起必須是建全並可持續發展的,蜱蟲事件反映中國條件並未成熟,要根治有關問題,不只是中央要嚴加責令地方,還必須開放輿論監督。只有讓媒體可自由報道地方問題、網民可在網上自由披露各種端倪,才可迫使地方政府增加透明度,推動以人為本,中央亦可藉此打破地方的瞞報。

開放輿論監督 取信國內國外

中國經濟總量超越日本,但一天不落實以人為本、一天無法駕馭地方無能、一天不提高國家透明度,都不能被國際視為負責任大國,贏取國際信任及尊敬。

Thursday, September 09, 2010

釣島風波惡 中日衝突勢更深

釣魚台撞船事件致中日衝突升級,雙方都難退讓。此更反映未來十年,隨兩國國力此消彼長,中日的衝突只會愈加緊張。在美日聯手下,中國在外交與軍事都被遏制,除非北京能分化美日。

中國維護主權 日本爭取選票

一艘中國漁船周二上午在釣魚台海域與日本巡邏船相撞,漁船船長更被日方登船拘捕。中國外交部作出嚴正交涉,要求日方放人,日方則指中國漁船進入「日本領海」非法作業,要依日本法律處理。

中日衝突再度升級,而釣魚台事件比美韓即將進行的新一輪黃海軍演,形勢更複雜與敏感。此關乎中日兩方面因素。

中國方面,對近月連串在自家門口的美韓軍演,國民礙於中美實力懸殊,只能口頭發泄,北京亦只能自辦軍演,以顯不滿姿態。但日本涉及侵華歷史,中國國民對其反感情緒大得多,容不下日方再作任何挑釁,故昨日已有保釣人士到日本駐華大使館外抗議。

此外,釣魚台風波牽涉中國主權,維護領土完整是中國的核心利益,絕對不容退讓、不容示弱,必須強硬應對。若北京欲息事寧人,將被國民指責軟弱。

日本方面,執政黨民主黨將於一周內進行黨魁競選,繼任者將成為新一任日本首相。現任首相菅直人上任僅三個月,便要面對黨內實力雄厚的小澤一郎挑戰,他必須以強勢作風贏取民意,藉此扳倒對手,際此關鍵時刻,不會在釣魚台事件上退讓。

何況日本經濟面臨雙底衰退威脅,政客欲轉移民眾目光一致對外,以紓緩內部矛盾。故菅直人與小澤一郎,皆不約而同要宣稱釣魚台是日本領土,對華強硬。

由眼前形勢已可預見,中日未來十年在釣魚台問題的衝突只會進一步惡化。原因是隨著中國經濟實力拋離日本,民族尊嚴將驅使中國國民在釣島問題上更加企硬,北京要順應民意;日本則在長期迷失二十年後,再將低沉十載,民心思變,易造就強硬右翼民族分子上台,帶領國家走出經濟困局,外交上則號召國民抗中。

化解美日遏制 崛起重大考驗

日本與中國的碰撞,背後亦涉及中美角力。若美日聯手遏制中國,中國在外交軍事將遇重壓,有報道指美日在本年底將在釣魚台海域附近進行軍演。中國要解困,最佳方法是遠交近攻,分化美日。美國大打日本牌,既要壓制中國崛起,亦圖經貿利益,中國能否用經貿優惠、外交斡旋,化解美日圍攻,當然極為困難。但如何拆解此中、美、日三角關係習題,既考驗中央領導人智慧,亦是中國崛起最重大的挑戰。

Wednesday, September 08, 2010

奧巴馬救經濟 選舉花招欠實效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本周接連出招刺激經濟,但從已公布的方案來看,措施力度不大,相信只是為十一月中期選舉造勢的政治花招。何況出於選舉利益,共和黨亦會拖其後腿,美國經濟難望因此有任何轉機。

創就業減稅賦 只恐太小及太遲

奧巴馬本周內已安排出席三個公開場合,陸續宣布其振興經濟大計。繼本周一提出五百億美元基建更新計劃後,預料今晚將推出減稅方案,向國會提議永久延長企業研發開支稅務優惠,十年內涉額一千億美元,並容許企業未來兩年將資本投資全數扣稅,總值二千億美元,以此推動企業創造職位。奧巴馬還計劃本周五公布延長中產稅收寬免。

一周內連番出招,正反映奧巴馬自知招數效益有限,所以才要密集出口術,以營造浪接浪的聲勢。若推出的是重招,那一招即可提振市場信心,何須利用此市場策略增加效果。

民主黨在十一月美國國會中期選舉告急,故奧巴馬需透過銀彈攻勢幫助選情。這有兩大政治目的。

其一,挽回奧巴馬形像。上任兩年來,奧巴馬以推銷金融與醫療改革為首務,雖在歷史上留名,但這些改革只是遠水,沒有為被經濟衰退、高失業率而火燒眼眉的國民,帶來即時好處,自惹來選民抱怨。奧巴馬本周公布的刺激措施,便以創造就業、減輕中小企財政負擔為重心,藉此紓緩市民切身壓力,爭取公眾支持。

其二,打擊共和黨號召力。美國國會下周復會,八周後便要舉行中期選舉,議員並無充分時間討論奧巴馬刺激措施,遑論通過。何況美國政府今年財赤預計逾一萬三千億美元,國會尤其共和黨,勢阻撓額外撥款,免在選舉前給予民主黨政治好處。相信奧巴馬已預計新刺激措施不獲共和黨配合,但因此可諉過對手延緩救經濟。

正因刺激措施為政治,而非為經濟服務,故即使招數有效,預期兩黨將要拉鋸,難盡快推出助經濟。

失業憂慮難減 民主黨劣勢難挽

過去兩年來美國經濟並無起色,上月失業率回升零點一個百分點,至百分之九點六,市場擔心有機會再衝上百分之十,美國國民正加倍憂慮自己飯碗不保。因此奧巴馬推出的經濟刺激,既成效有限,又推行未有期,實難紓國民憂心,難挽民主黨選舉劣勢;投資者則更不要寄望奧巴馬的政治花招能帶來多少實效。

Saturday, September 04, 2010

提倡政府開倉 商界亦要承擔

自由黨前主席、田北俊建議政府將外匯儲備每年投資回報,用於改善民生。提倡與民分享經濟成果,確可贏取公眾支持,但港府財政收入波幅大,財政儲備必需慎用,不能輕率慷政府之慨。要紓緩社會貧富懸殊,商界亦應有作為。

慎用政府儲備 勿慷政府之慨

田北俊在報章撰文,指政府坐擁二點二萬億港元龐大外儲,不應一毛不拔,可動用每年投資回報的百分之五,即一千一百億元作扶貧,改善基層生活。

首先需要釐清,二點二萬億元外匯儲備並非全為公帑,當中約一半不屬政府所有,乃發鈔銀行向政府提供的美鈔、銀行體系結餘等。故討論還富於民的焦點,不應是二點二萬億元外匯儲備,而是截至今年六月,總數接近五千一百億港元的財政儲備。

財政儲備由每年政府財政盈餘累積而成,雖然多年來社會對財政儲備應訂於什麼水平,並無共識,但港府傾向審慎理財,因香港稅基窄、稅率低、過於依賴土地收入,每年財政收入隨經濟興衰起伏甚大,故需維持財政儲備於一定水平。

不要忘記香港曾面對經濟長期不景氣。從九八年到零四年,累積財政赤字高達一千九百億元,零三年度財赤更高達四百九十億元,政府需要緊縮開支,大力削赤。

沙士後香港經歷七年經濟好景,這兩年環球金融海嘯亦無對本港造成太大衝擊,實屬好運。目前港府財政儲備超過五千億元,但這種周期性榮景未必長久,要有所準備。

今年樓市暢旺,庫房因賣地收入而水漲船高,本欄已建議政府應將該筆特殊收入還富於民,但必須用之有道。

其一,在短期內,可以一次性措施,如減免差餉、代繳水費、電費等,紓緩市民因通脹與貴租造成的民困。由於這並非經常性支出,不會造成政府持續財政負擔。

其二,長期而言,政府應將盈餘用於增加香港及港人競爭力的項目,如增撥資源於教育與科研。只有經濟環境保持良好,本港才能更有力解決基層問題。

商界取財有道 還須積極扶貧

田北俊指社會仇商,為商界叫屈,此說可作酙酌。因商界確有巧取豪奪之嫌,尤其地產商售樓手段、八達通及銀行出賣市民私隱等,予人感覺唯利是圖,並非取財有道。美國超級富豪蓋茨、巴菲特等承諾為慈善捐獻身家,贏得掌聲,香港商界亦應積極參與濟弱扶貧,畢竟良好的社會環境,對商界營運亦最有利。

Thursday, September 02, 2010

經濟陷兩難 宏調高空踩鋼綫

內地八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三個月來首度反彈,為五十一點七,替市場注入樂觀情緒,環球股市反應正面。惟中央煩惱未除,因外圍形勢欠佳,令內地經濟放緩依舊,但又有通脹升溫與樓市泡沫,增加宏調難度。

憂慮西方轉差 又要提防通脹

昨日公布的內地PMI止跌回升,市場解讀為經濟放緩減慢的好消息。但事實上內地經濟放緩的基本因素沒變,八月一向是PMI表現較佳月份,故反彈或受季節性因素影響,距四月五十五點七的高位仍遠。更重要的是,中央憂慮外圍陰霾密布,可能拖累PMI在第四季跌穿五十。

內地因此出現要求中央放寬調控的聲音,但相信中央難作放鬆,因現在面臨經濟一半冷一半熱的複雜局面。

在冷的方面,西方經濟基調欠佳:美國雙底衰退憂慮上升,聯儲局正打算再推量化寬鬆解困;歐洲受債務問題困擾,要緊縮開支,勢拖慢經濟復甦,此對中國的工業和出口造成壓力,需中央施援手。

但在另一方面,內地通脹升溫與樓價居高不下,卻制約政府出招。中國七月通脹達百分之三點三,超越中央目標。受洪災和農產品價格大漲影響,中央智囊估計通脹還未見頂,在這一、兩個月可能攀升至百分之四,遠高中央可容忍的百分之三。

樓市亦是另一隱憂。過去半年中央大力出招遏樓市,但並不收效,樓市更在八月呈現反彈,量價齊升。樓市又開始步入「金九銀十」的傳統旺季,發展商與中央角力轉劇,中央需要的是加碼調控,遏止資產泡沫。

在通脹升溫、樓市熾熱壓頂下,中央難放鬆宏調,尤其向市場釋放更多資金的貨幣政策,因一旦放鬆,資金並非轉向中央希望的工業、出口,而是湧入過熱環節,吹大資產泡沫,加劇通脹風險及地方債務等問題。

今年宏調處境比去年複雜。因去年面對的是金融海嘯危機,中央只要不惜一切,出盡全力保經濟就可。今年要處理的雖不是危機性問題,卻是更複雜的兩難局面,中央猶如高空踩鋼綫,若稍一不慎,坐大資產泡沫或通脹,問題可能惡化,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暫時頭痛醫頭 等待局勢明朗

在左右為難下,中央不能不做,但又不能大做,只能盡力微調,頭痛醫頭。一方面有針對性地力壓樓價,並以行政手段遏抑農產品價格,調控通脹,另一方面則設法扶持過冷行業。

這種做法只圖紓緩問題,免致惡化,要待全球經濟環境趨明朗,才能決定宏調新方向,是加緊還是放鬆,目前仍只能見步行步。

Wednesday, September 01, 2010

遏樓市關鍵 在中下價樓供應

九龍塘義德道地皮成交價遠超市場預期,每平方呎價高達一萬六千多元,成為九龍新地王,外界憂慮樓市再升溫。港府固然要打擊炒風,但針對的不止豪宅市場,更要瞄準中下價樓宇供應不足問題,才能解決樓市癥結。

樓市三分 押重注豪宅價飈

昨日賣地氣氛較市場預期更熾熱:首先,地皮售價十二億八千五百萬元,比市場預計的九億至十一億元更高;其次,售價比勾地價高出近倍;更明顯者,拍賣短短二十分鐘,共出現六十五口承價,反映發展商急於搶購優質豪宅地皮。

發展商積極投地,因看好香港豪宅市道,相信兩三年後,此地建成豪宅最少可以二點五萬至三萬元呎價出售。賣地佳績勢將刺激發展商,盡量將手上優質土地,甚至偏遠新界地,亦規劃成豪宅出售。因只要增加建築成本二、三千元,物業售價便可多賣五千至一萬元一呎。

至於兩三年後本港豪宅會否再推升至數萬元一呎,若屆時有價有市,反映香港經濟蓬勃;但若銷售呆滯,則因豪宅泡沫吹大至難以承受,箇中不無風險。

要看清目前樓市,就要知道樓市不只是兩極化,而是已分為三個階層:其一是超級豪宅,樓價已比九七年高位升逾五成;其二是大型屋苑,樓價逼近九七年歷史高峰;其三是中小型樓宇,尤其新界住宅,樓價約為九七年高位八成。

對豪宅市場,港府應維持不斷出招遏抑,以免種下更大泡沫及拉升中下價樓的價格,但要根本解決樓市問題,就必須對準中下價樓宇供應斷層問題。市民正是擔心缺乏供應、擔心豪宅炒風會扯高中小型住宅價格,才會廣泛出現復建居屋的訴求。

新加坡亦面對樓價急升問題,星洲政府除一再加招遏炒風,如減少二套房按揭成數等,更同時大增住宅供應,承諾明年興建二萬二千間組屋,讓中下層上樓有望。

借鑑星洲 增住屋助中下層

特首即將發表《施政報告》,要回應資助市民置業的諮詢,屆時必須拿出解決樓市核心問題的辦法,無論復建居屋與否,都必須設法提供足夠中小型住宅,滿足一般市民住屋需求,才可紓緩市民的憂慮及抱怨。樓市不單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若不能對症下藥,將成為政府的施政包袱。

Tuesday, August 31, 2010

新加坡再遏樓市 港府要準備

九龍塘地皮今天拍賣,預計可創佳續,港府需加招調控。新加坡剛推出遏樓市措施,效力有限,因擔心國際金融市場一旦轉弱,樓市又下跌,將衝擊經濟。香港情況類同,但亦需不斷出招,遏止樓市泡沫漲大。

未用狠招 防用力過猛

九龍塘義德道地皮位處豪宅區,供應罕有,銀碼亦不高,估計求地殷切的發展商將積極競投,可能創九龍地價新高,港府需準備加招應對。

無獨有偶,新加坡昨已加推遏樓價措施,二套房按揭由八成減至七成、首付現金由百分之五增加至百分之十、並將徵收樓宇印花稅範圍由一年內易手擴至三年內,以增加炒家成本。

新加坡今年內已一再出招遏樓市,因該國第二季樓價較去年同期上升百分之三十八,並超越九六年的歷史高位,令政府不得不加碼。然而新招針對炒風,只屬年初遏樓市措施的加強版,威力不算強。

究其原因,不是星洲政府欠缺狠招,而是不敢動用狠招。此次樓價升浪屬周期性,由洶湧熱錢與超低息環境造成,未必長久持續。目前外圍經濟陰霾密佈,西方國家面臨雙底衰退,若遏樓價出招過重,一旦遇上金融市場大跌,資金大幅撤離,星洲樓市恐隨之重挫,並增加銀行呆壞帳,將嚴重衝擊經濟。故新加坡不願對樓價出重手,只求壓止升勢。

香港樓市問題與新加坡相若,但情況更嚴峻,因沒有如新加坡般向國民派廉價公屋,本地夾心階層無房屋資助,又負擔不了高昂私樓價格,才有復建居屋的訴求,並逼政府不斷出招控樓市。

囿於外圍形勢未明,港府亦如星洲不敢對樓市施以重招。但港府卻必須不斷加推措施,非為推倒樓價,而是在樓市頭上懸著一把刀,務使樓價不致狂升不休,那未來泡沫爆破的傷害將更大。

港府今年不斷出招,對樓市暫起到累積效應,形成拉鋸局面:買家擔心樓價即將下調、入市審慎;賣家則企硬不減價。故樓價雖因兩周前賣地成績理想而推高,但交投趨靜。今天賣地即使破紀錄,亦未必即時刺激樓市。

頻出招換時間 不斷增供應

但為免樓價再飈吹大泡沫,港府亦要不斷出招,並藉此換取時間:一來把握機會加推土地,增加供應;二來為中長期土地供應作規劃,只要能令公眾看到未來供應平穩,才有機會令樓價長期趨穩。

Friday, August 27, 2010

中央保權威 醞釀重拳遏樓市

中央大力調控樓市已半年,成效不彰,樓價不但堅挺,更醞釀趁九、十月旺季反彈。五中全會召開在即,不管對內對外,中央都要彰顯治國權威,故即使押上樓市硬著陸的風險,亦必接連出重招力壓樓市,不容有失。

冒硬著陸風險 誓要樓價跌

中共發改委主任張平昨表示,國內住房價格仍高,調控樓市工作仍然繁重,透露了樓市調控升溫的訊號。

其實,近日已傳出中央擬動用多項重型武器,遏抑樓市。重招之一是抽緊發展商手上資金,逼其賣樓套現,以遏樓價,故市場傳出農業銀行已暫停對內房發展商發放貸款,並即將出台樓花預售款監管措施,限制發展商不得挪用預售資金作其他用途。

重招之二,發改委官員日前已明確表示,計劃推出只聞樓梯響已半年的房產稅。近日市場亦流傳中央將加息列入考慮之列。房產稅與加息,是調控樓市的大殺傷力武器,顯示中央不惜一切的可能。

樓控加碼山雨欲來,因為中央必須把握時間,在未來一、兩個月內做出成績。總理溫家寶年初已許諾要在任內令樓價回落至合理水平,及後出台「史上最嚴厲」的「新國十條」組合拳控制樓市,雖然一度冷卻樓市氣氛,但樓價仍然堅挺。八月樓市更出現死灰復燃,價量齊升,部分城市成交量已恢復至中央出招前水平,甚至更高。

樓市正進入國慶前後的「金九銀十」傳統旺季,若不迅速加碼調控,樓價恐再爆發式上升。中央將於十月召開五中全會,樓市必屬焦點,若屆時樓市仍失控瘋漲,中央怎向人民交代、怎保管治威信?

中央不斷與市場博弈,樓市已不只是蝸居民怨的經濟、民生問題,更是關乎中央駕馭全局能力的政治問題。未來樓價愈不下調,中央愈要加重招,甚至不惜押上樓市硬著陸的風險,亦要重拳出擊。否則,若人民對中央執政能力存疑,未來連串政策與改革,包括宏調、通脹、十二五規劃等,如何能取信於民,加以落實。

顯執政能力 不容內外質疑

中央不單對內要彰顯權威,對外亦要如此。中國已晉身世界經濟第二大國,全球密切關注中央的執政能力,若中央連對樓市調控亦做不到,那外國必然重新評估中共是否對全國經濟,以至政治、社會政策都難以掌控。此不單是外資投資中國風險上升,亦會刺激別國試圖挑釁中國。因此中央調控樓市,不成功便成仁,樓價愈不下調,重型武器就愈加緊出台,不惜冒出現過猶不及的硬著陸風險,投資者必須密切注意。

Thursday, August 26, 2010

回家場面神傷 要防悲劇再現

在菲律賓遭槍手脅持的香港旅客和死者靈柩,昨晚終於歷劫回家,場面悲慟。港府處理此罕見意外沒令人失望,但可以更好,應從傷痛中作出檢討,防患未來,包括應設立與中央最高層的緊急熱線、完善本港應變機制。

設緊急熱線 可尋中央援手

廿一名團友出發旅遊,其中八人無辜客死異鄉,港人從電視直擊過程,怎不神傷。港人熱愛旅遊,足迹遍全球,但全球恐襲、政治衝突日增,港人在外可能再遇同類緊急突發事件,港府必須汲取今次經驗,補救漏洞。

事件暴露的漏洞之一,香港缺乏處理突發緊急對外事務的實力,需中央幫忙。特首曾蔭權在脅持人質事件發生後,曾致電菲律賓總統表達保證港人安全的要求,但未獲對方回覆。及後菲警的談判和營救過程粗疏不堪,更顯漠視人質生命。

香港不是主權國家,與外國沒有密切外交接觸,對類似事故難免鞭長莫及,特首欲施壓不果,更遑論派遣飛虎隊或談判專家前往營救。事件雖獲中國外交部協助,但若能在第一時間引起中央最高領導人關注,從更高外交層面直接向菲國施壓,效果可能不一樣。

但中央領導人日理萬機,一般通報層層上遞需時,緩不濟急。故特首應向中央爭取設立緊急通報熱線,遇上極度緊急的嚴重事故,可直接聯絡國務院祕書長或總理辦公室主任,立即向中央最高層尋求協助,爭分奪秒。

港府必須補救的漏洞之二,是檢討境外緊急應變機制。香港旅客被槍手脅持雖然事出罕見,但並非港人首次在外遇上緊急事故。零八年底港人滯留曼谷機場,港府對派出包機猶疑不決,曾被抨反應遲緩。今次意外裏,沒有人能預料菲律賓警方竟無能如斯,下次若發生同類事故,港府有否
機會為港人做得更多?

完善應變機制 增防患能力

意外難測,應變措施卻可充分準備。譬如就是次事件有人提出香港應進行跨境營救,那保安局是否有一套跨境拯救人質的機制?如何調動特種部隊、談判專家、醫護人員,需有所規劃。港府應就不同可能性,制訂不同應變方案,就營救方法、部門協調、訊息通轉等各環節,訂下清晰程序,才能在危急事故發生時,立即啟動應變。

八名港人無辜枉死的悲劇,深深撼動社會,實在可一不可再,亡羊補牢,港府便要為保障港人在外的生命安全盡力。

Wednesday, August 25, 2010

悲痛菲國無能 更要珍惜香港

八名港人無辜命喪菲島,全城哀痛。菲國警員營救無方、總統態度輕佻,更令港人悲憤。然正因該國政府無能,才使眾多國民離鄉別井到港當菲傭,港人應將政府與人民分開,更要將傷痛化為正能量,為受害家庭略盡綿力,守望相助。

舉國上下失敗 導致港人枉死

菲律賓槍手挾持香港旅客事件以流血告終,當地警方之營救手法極度笨拙,舉世譴責。在逾十小時的漫長僵持中,當地警方不但多次錯失降伏槍手機會,更有拙劣行為刺激其鳴槍發洩。晚上突然展開的攻擊及營救過程竟長逾一小時,以各種原始手法進攻不果,又罔顧人質安全亂槍掃射,其行動水平低落,在鏡頭下無所遁形。

最新消息指,其中四名遇害港人疑死於營救警員槍下或斧頭,而非槍手所殺;亦有報道指政府高層原肯答應讓槍手復職,但信息卻沒有成功傳達,菲國政府必須徹查及交代過程。

菲律賓總統阿奎諾三世昨終在全球炮轟下向香港致歉,並承認警方出錯,一改事發當日表示「不能擔保成功營救人質」之輕佻,其前倨後恭令人髮指。上樑不正下樑歪,一國總統態度如此,足見整個談判及營救人質過程中,菲國根本漠視香港人質安全,才有協調失誤、部署輕率,終釀成流血悲劇,導致八名港人枉死。

不少市民目睹八名港人無辜枉死的過程,份外感同身受,傷痛不已,怒斥菲國窩囊,甚或可能遷怒在港菲籍人士。其實事件充分暴露菲律賓政府之顢頇無能,十二萬在香港居住或工作的菲籍傭工亦是受害人——正因國家經濟委靡不振,他們才要飄洋過海覓活。

港人在沉痛哀傷之餘,更應將悲憤化為正面能量。首務是全力為四個家破人亡的家庭提供協助與關懷,尤其失去丈夫與兩女、另有一子重傷的梁太,和因父母雙亡頓成孤兒的汪姓姊弟,發揮港人守望相助的精神。

哀痛化為力量 關愛港人香港

另一方面港人應珍惜眼前,包括身邊親友與良好的社會制度。菲律賓因資源豐富,五十年代初曾是全亞洲最民主富裕的國家,如今卻因貪污成風、治安敗壞而淪落至全亞洲最腐敗之地。國家不振,人民無依,如今更禍及無辜港人,使人悲痛。以菲律賓為鑑,港人更應珍惜、推動香港關愛、廉潔等核心價值,愛護香港這個家。

Saturday, August 21, 2010

通脹升溫 中產最痛基層最苦

本地通脹升溫,七月消費物價指數較上月增零點二個百分點,達百分之一點九。食品及租金升幅顯著,中產由於捱貴租,壓力最大,基層則因百物騰貴,生活最苦。政府須有措施紓解民困,尤其賣地收入大增,可考慮還富於民。

中產要捱貴租 基層生活逼人

政府自七月起為六十八萬公屋住戶代繳兩個月租金,緩和基層住屋負擔,但沒有置業的中產一族卻嚐不到甜頭,在樓市熾熱帶動租金勁升下,叫苦連天。

反映中產消費的乙、丙類消費物價指數較基本通脹率高,均為百分之二,租金增加是主因之一。然而政府數據因統計滯後,未完全反映真相,根據地產代理統計,七月全港七十三個大型私人住宅屋苑平均租金,較去年同期飈升百分之二十二點一,令中產飽受壓力。

基層雖受惠於公屋租金減免,但日常開支增加卻令生活捉襟見肘。今年以來,基層首先面對煤氣、電費等公用服務加價,又因人民幣升值、內地天災影響農作物收成等因素,推高食品價格而捱貴餸,再加上公共交通包括地鐵、九巴、電車等接連加價或申請加價,生活更見窘迫。

此外,基層議價能力弱,加薪幅度相對今年約百分之二的平均加幅少,面對處處加風,承受能力最弱。衣食住行皆為基本開支,幾乎省無可省,若有車資再增,他們更百上加斤。

市民面對通脹之苦,政府切勿掉以輕心。衣、食問題尚可交給市場調節,例如增加入口其他地區的副產品供市民選擇,但住、行問題則不由政府迴避。

市民憂慮通脹形勢會繼續惡化,因部分公共交通工具的加價申請尚未落實。如九巴獅子開大口,申請票價加幅達百分之八點六,政府必須嚴格執行可加可減機制,為市民荷包把關。

居住方面,由於美國二度量化寬鬆如箭在弦,資金勢將泛濫,加上持續低息,樓價升勢不減,政府應設法遏抑樓價上揚,緩和租金升幅。

賣地收入奇高 不如還富於民

樓市熾熱,庫房在本財政年度頭五個月,單是賣地收入已達三百三十六億港元,相等於政府預計全年的土地收入,故可預期政府全年土地收入將超標二、三百億元或以上。港府因高地價收入暴漲,市民則要承受高樓價、高租金之苦,政府荷包腫脹,反易添公眾不滿。

既然這筆額外之財,市民要付代價,特首應考慮十月宣讀施政報告時,適度地將這筆特殊收益,以一次性措施,如代交電費、免差餉等「退回」市民,緩解民怨民困,贏取公眾支持。

Friday, August 20, 2010

人民幣國際化加速 港莫失契機

人民幣國際化步伐不斷加速。最新消息是麥當勞在香港發行約二億元人民幣債券,為首家在港發行人債的海外非金融機構,規模小但意義極重大。近月國家極速拓展人民幣,香港若能配合,可壯大金融實力,晉身人民幣離岸中心。

借麥當勞商譽 打響人債知名度

自兩個月前人民幣滙改重新啟動以來,多項新動作接踵而至:首先是六月宣佈人民幣貿易結算大幅擴容,然後是七月與香港簽署新修訂的《清算協議》,增加人民幣服務的靈活性。本週更一再突破,週二宣佈容許包括香港銀行在內的境外金融機構,投資內地債券市場,昨又宣佈有外資將在港首發人債。

連串消息令人應接不暇,顯示中央人民幣改革思路亦愈趨清晰,就是要增加人民幣在海外使用和認受性,讓外國有更大意願持有人民幣,令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大幅加快。

美國快餐業巨頭麥當勞將在港發行的人民幣債券,對象為機構投資者,所籌資金相信用於支持其在內地業務發展。雖然發債規模只有區區二億元,但中央可令人民幣投資產品更多元化,而且麥當勞為國際熟悉的品牌,享有極高信譽評級,有助提高人民幣債券對海外投資者的吸引力,推動他們增持人民幣的意願。在麥當勞發債成功後,相信中央會陸續批准更多投資內地的外國企業在港發行人債。

除了利用外資發人債,拓闊人民幣投資產品的多樣性外,中央本週二宣佈容許境外人民幣投資國內債市,戰略意義更重大。

外界原本理解,中央驅動外國多持人民幣,投資渠道主要只限香港發行的人民幣投資產品,但現在中央再讓香港開一條小道,容許這些資金流向國內,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中央以債市作試點的好處是安全係數高,因一來中央可控制回流的投資額度,二來內地債市價格一向波幅不大,而且市場規模接近二十萬億元人民幣,回流資金難以興風作浪。中央最重要目的是試驗人民幣回流內地金融市場時應有的規定,並測試會否造成衝擊,若運作安全暢順,將來有信心可逐一開放股票、衍生產品等市場,協助內地金融市場逐步開放。

連推人民幣產品 助建離岸中心

人民幣國際化步伐一再推進,香港作為一國兩制下金融最開放的城市,其法規、網絡、經驗等,正好作為中央最佳的改革試驗場。

香港要盡力把握及配合中央戰略,就要加速開發不同種類的人民幣投資產品。只要產品愈多元化,投資機會就愈大,海外投資者愈願持有人民幣,並愈樂意滙聚香港,如此啟動良性循環,香港建立人民幣離岸中心,便可水到渠成。

Thursday, August 19, 2010

補私隱漏洞 捍衛消費者權益

繼「八達通」公司後,多間銀行及電訊公司亦被揭發轉售客戶資料。企業圖利無道,漠視消費者私隱,引起公眾極為不滿。政府固需加快修正法例,私隱專員公署及消費者委員會更應發揮即時作用,提供保障消費者方法。

轉售客戶資料 營商行為不道德

八達通出售二百萬客戶資料事件曝光後,激發市民反感,更反映事件原來只是冰山一角:金管局上周透露,過去五年,六間銀行曾出售或轉移客戶個人資料予保險公司作推廣,共涉六十萬人。同時,三間電訊公司亦被投訴,並正受私隱專員公署調查。私隱有價,令一些掌握大量市民資料的企業為了追逐利潤,妄顧社會責任,行為既短視亦不道德。

企業出售客戶資料,等同出售客戶的信任,必須受到讉責。然而除輿論監督外,更必需令這些企業負上法律責任。在出售客戶個人資料一事上,企業往往鑽法律空子,在要用放大鏡才看得見的免責聲明內,加入有利條款保障本身利益,使其行為縱不合理,卻能合法,反映保障市民私隱的條例存有漏洞,需作修補。

私隱專員公署已去信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希望立法會復會後討論修訂私隱條列,規範機構轉售市民資料圖利。然而立法程序需時,在這段時間內公署應與消委會聯手,發揮保障消費者權益的作用。

其一,即時要求已收集大量個人資料的機構,交代有沒有出售客戶私隱圖利,讓市民得到應有的知情權,不致被蒙在鼓裏。

其二,設計簡單的標準表格或信函,方便市民向銀行或電訊公司等已掌握其個人私隱的機構,要求披露有沒有將客戶資料轉售;市民更可藉致函有關機構,禁止他們再轉售、挪用其個人資料。

其三,制定實務守則,規管私人機構搜集客戶資料範圍、限制有關用途,或制訂劃一的新免責聲明,讓客戶除非主動提出,否則私人企業不得轉移其個人資料予第三者。

其四,長遠而言,加緊教育市民保護個人資料,提高警覺性,了解個人權利應獲得的保障。

助市民討公道 促加緊修例保障

個別消費者的權益是分散的,但私隱專員公署和消委會卻可發揮集體力量,抗衡大企業對消費者權利的輕視與濫用。私隱條例的修訂工作亦必須徹底進行,機構可以利用條款保障其行為合法,交出個人資料作客戶登記的小市民,更應受到法例保障。

Wednesday, August 18, 2010

港府遏樓市預期 要頻密加招

昨日拍賣的兩幅土地均超出市場預期價格成交,令樓市氣氛再升溫。政府必須在短期內頻密微調加招遏樓市,與市場預期角力,並在十月施政報告宣佈如何長遠增加土地供應,從根本上解決樓市癥結,免市民蝸居問題尾大不掉。

與市場角力 政府姿態勿軟

政府上週五趕在賣地前搶先推出強化遏樓市措施,令市場看淡昨日賣地成績,豈料事與願違,兩幅土地均以大超市場預期價格售出:何文田地皮以四十一億元成交,高勾地價逾四成;紅磡地皮售三十五億元,更近勾地價一倍。

發展商不惜以高價搶地,只因窺準土地供應仍不足,尤其市區靚地有限,將來建豪宅的邊際利潤仍高,故成發展商必搶。

政府欲遏樓市過熱,又不希望出招過重令樓市崩倒,未能從增加供應上著手調整,結果輕易被賣地佳績重燃樓市氣氛。

發展商高價搶靚地,令政府冷卻樓市的期望落空,未來必須重整策略。

其一,賣地成績理想,反映市場能夠承受政府上週推出的強化遏樓價措施,故政府必須在短期內加緊推出新招遏抑樓泡沫,頻密微調,例如再收緊按揭成數、打擊摸貨、嚴格執行「九招十二式」以遏抑樓市炒風等。但這些措施是姿勢多於實際,只圖反映政府對樓市關注,令炒家有所顧忌,以減樓價升勢。

其二,除姿勢外,最重要的還是增加土地供應,特別是中小型住宅的土地供應。政府上週宣佈推出三幅用地供拍賣或招標,但總共只有五百多個中小型住宅單位,只會令市場覺得政府手上土儲不足,推高樓價升溫預期。

政府必須極速在市區及新市鎮尋找新一批土地,並加快轉為可建住宅的熟地,在十月施政報告中,清楚交代未來三年可有多少土地用於興建中小型住宅,務求使置業人士相信未來上車有望,才能緩和市場焦慮,減低樓價升溫預期。

其三,要與公眾謀求共識,如何加快土地供應。住宅用地不足,原因包括政府降低地積比率,亦因市民對填海、環保、保育等議題日益關注,拖長土地供應的程序。政府要讓公眾作出選擇,是否願意為此付出房屋供應少、樓價高的代價,更要面對未來三十年,人口膨脹至九百萬時,樓從何來的問題。政府應凝聚公眾共識,在住屋需求與保育之間達致平衡。

加快推出土地 尋社會共識

若不能增加、加快土地供應,從根本上解決樓市的供求失衡,就無法調節市場對樓價升溫的期望,政府遏樓市措施亦難立竿見影。

Thursday, August 12, 2010

救經濟能力成疑 儲局要解釋

美國聯儲局議息會議後維持超低息與續持有債券政策,市場反應負面,質疑措施未對症下藥,無法啟動消費,更擔心美國經濟踏上日本迷失十年之路。儲局若不能平息質疑,將令市場失信心,未來加推量化寬鬆措施亦事倍功半。

未能刺激消費 恐陷日式衰退

儲局昨宣佈維持利率不變外,亦宣佈已買入的證券及按揭抵押證券到期後,轉為買入國債,不會收緊市場資金。外界解讀會後聲明已暗示如有需要,將推出第二輪量寬政策。

但市場對此反應負面,美股道指昨開市初段跌逾二百點,此因市場存有兩大質疑。

質疑之一,再度推出量化寬鬆措施,能令經濟起死回生嗎?

疲弱經濟數據令美國陷入雙底衰退的恐懼升溫,儲局多購入國債以壓低長債孳息,減輕樓按及企業借貸成本,以刺激投資,此令美國十年期國債孳息昨天由二釐八二跌至二點七釐以下,為十八個月來低位。

但美國經濟最大的問題不是企業借錢難,而是消費意慾不足。自金融海嘯後,低息環境持續,企業不肯投資的底蘊,是國民欠缺消費力,其背後的原因是失業率居高不下。如果不能重振經濟動力、創造就業,國民消費信心難復,儲局再大力放水,亦如泥牛入海。

質疑之二,美國經濟長期低增長,會否陷入日本式的迷失十年?

日本自九十年代中起已長期維持接近零息,然而企業並無額外增加投資,國民亦因存款幾無利息收入,削弱消費能力,結果日本經濟恍如一潭死水,迷失十年又十年。

美國實施量寬已一年半,仍無法推動經濟,改善就業,那麼再行更寬鬆貨幣政策,又如何避免如日本般陷入長期超低息、資金氾濫,但投資、消費卻疲乏無力的困局。

儲局一再量化寬鬆,只能力阻美國陷入雙底衰退和通縮,免經濟百上加斤,但根本問題沒解決,經濟未見曙光出路。

要挽市場信心 才免事倍功半

美國經濟上述困局,本欄過去亦有陳述,只是市場對此忽視,現在肯面對現實,就知儲局最新行動亦難救經濟,白宮又坐困愁城,更加深市場對經濟前景的焦慮。儲局下月再議息時,不僅要出招救經濟,更要有力回答外界質疑,要說出如何啟動消費力、如何避免踏上日本之路,免令市場失去信心。否則儲局未來的救市措施,只怕事倍功半、舉步維艱。

Thursday, August 05, 2010

生意不易為 炒業最興旺

  環球經濟前景隱憂加深,美國更可能加力推超寬鬆貨幣政策,令資金氾濫持續。但熱錢沒有進入實體經濟,四處流竄進行短期投機炒作,令資產泡沫升溫,經濟在虛火支持下表面風光。此情況未來一年在香港,尤為明顯。

央行不斷放水 流入經濟卻少

  本欄過去數天已分析,環球經濟前景放緩的趨勢,越見明顯。歐債危機令歐洲印鈔解決問題、經濟亦蒙上陰霾,美國則缺乏增長動力,第二波量化寬鬆政策蠢蠢欲動。如此情況下,環球資金氾濫恐有增無減。

  正由於對經濟前景缺乏信心,這些資金投入實體經濟不多。外部需求的收縮,令剛公布的七月份內地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再下跌至五十一點二,創十七個月新低,雖然仍處經濟榮枯的分水嶺五十之上,但反映經濟增長放緩,出口開始回調;昨日公布的七月份滙豐香港採購經理指數,亦較六月回落一點三,至五十一點三。美歐外部經濟動力不足,將令實體經濟尤其出口業壓力漸增。

  熱錢沒有進入實體經濟,卻熱衷短期投機炒作。年初炒家借歐債危機狙擊歐元,歐元一度由一兌一點四美元急跌至一點二,最近炒家轉炒美國經濟不振,令歐元重上一歐元兌一點三美元。熱錢氾濫亦造就股市只看有利消息忽視不利消息,故經濟前景雖崎嶇,美股以至環球股市卻是升非跌。

  滙市、股市未算最波動。由於美國聯儲局加息無期,熱錢竄入債市購買美國國債,令十年期美國國債孳息由四月初的四厘跌至現在不足三厘。國債利率已甚低,資金近日惟有轉而向風險較高的半官方機構買入按揭債券。商品市場投機更熾熱,如全球小麥價格出現近四十年來最大單月升幅,與商人囤積炒作不無關係。金價亦節節上升,接近一千二百美元一盎斯的高位。

  全球經濟環境欠佳,各國央行為刺激經濟繼續超寬鬆貨幣政策,美國甚至有可能進行第二次量化寬鬆,導致生意難做,但炒業興旺的現象,資產泡沫情況在新興市場尤其明顯。

熱錢只重炒作 虛火撑着經濟

  香港亦不例外,更加上香港屬單料銅煲,熱錢自由出入,又無貨幣政策可作調節,股樓市場只要有資金流入就更見興旺。未來一年,雖然香港的實體經濟尤其出口業壓力頗大,但由於投機活躍,內部消費動力充沛,經濟在虛火支撑下表面風光仍持續,但卻非有基礎的健康發展。

Saturday, July 31, 2010

中國經濟高增長 需防泡沫

“「如果韓國、台灣能有30年的高增長,中國有60年的高增長不是甚麼問題。」”

講者:樊綱 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

富士康事件引發內地加薪潮,有人質疑中國憑低廉勞動力躋身世界工廠的地位不保。過去30年中國經濟增長平均每年達9.4%、9.5%,如此增長速度還能持續嗎?

經濟學家樊綱表示樂觀:「如果韓國、台灣能有30年的高增長,中國有60年的高增長不是甚麼問題。」

資本投入不減 勞動力供應足

在中華總商會舉行的「香港高峰論壇」上,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分析,主導過去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因素,包括資本投入和勞動力,不會在10至20年內消失。

首先,「資本投入不成問題。」樊綱說,中國的儲蓄率高達國民生產總值(GDP)51%,要降到四成也很難,何況外資仍不斷進入,支持經濟發展。

其次,農村勞動力供應仍充裕。

有人提出中國已步入「劉易斯拐點」(見知識庫),農村勞動力供應增長追不上工資增長,但樊綱並不認同。

「我希望工資早些上漲、(中國)早些到達劉易斯拐點,這樣收入差距縮小才會成為趨勢,但悲觀地,這不會很快大面積地普遍發生。」

樊綱說,勿光看沿海地區,事實上全國勞動力市場的工資增長並不快,工資增長速度仍低於勞動力增長速度。根據他的調研,農村以年輕人較多,「街上總跑著一大堆半大的孩子」,持續進入城市打工。樊綱認為農村勞動力要下降到整體的10%,理論上才到達「劉易斯拐點」,但目前仍高達25%至30%。

「『劉易斯拐點』還有10到15年才來臨。所以儘管不及過去那麼低,但中國仍是世上勞動力成本最低的地方。」

除資本投入與勞動力外,教育與創新將在中國未來30年的發展中起到更大作用,並彌補勞動力成本的逐漸上升。

需防經濟過熱 緩解貧富懸殊

雖然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樂觀,但樊綱亦審慎地指出,中國面對的挑戰很大,最怕出現嚴重的經濟金融危機或社會危機,打斷這種經濟動力,令發展停滯。

樊綱說,防止經濟金融出現龐大危機的方法是防過熱:「危機都是由泡沫造成的,防危機的最根本就是防泡沫、防過熱。」他說,「不管外圍形勢好不好,中國自己也要防止過熱。」這包括不能讓房地產「無限制地拱起來」,政府對樓市採取的調整一定要堅持下去,不能坐視不管。

相對經濟金融危機,內地的社會危機更值得關注。

樊綱說,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貧富差距有可能進一步加大,影響社會穩定。因此,內地必須完善社保體系,將之覆蓋到農村,為流動的農民工提供基本保障,緩解社會矛盾。

此外,還要保持每年百分之八的經濟增長,這樣才能製造800萬個新增職位,「讓貧困階層至少每年都有脫貧的希望。」

----------------------------------

知識庫︰何謂「劉易斯拐點」?

「劉易斯拐點」(Lewis Turning Point)指的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劉易斯(Sir William Arthur Lewis)曾指出,當發展中國家的農村過剩勞動力被工業部門完全吸納時,工資將顯著上升。「劉易斯拐點」說因最近的中國加薪潮而被廣泛引用。(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電子書掀閱讀革命 資訊有價

蘋果的平板電腦iPad行貨昨首日在港發售,銷情非常熱烈。iPad和電子書的普及掀起閱讀革命,威脅傳統書報刊物生存。但正因它們打破了文字媒體框框,若出版商勇於把握機遇,電子書的潛力可把閱讀推向更廣闊天地。

蘋果大戰亞馬遜 電子書普及

iPad熱潮風靡全球,香港不會倖免。行貨首日開售,吸引擁躉一早排隊捧場,兩小時內本地全部存貨幾乎沽清。預載閱讀程式的iPad引爆電子書的戰國時代,網絡書店亞馬遜不惜將其電子閱讀器Kindle割價求售,結果上月每售出一百本實體書,便同時賣出一百八十本電子書。分析師估計,未來電子書將佔每年新書銷量的四分一至一半。

實體書是否步入衰落?答案不言而喻。一部電子閱讀器可以下載整個書櫃的書,攜帶方便,而且購買電子書的途徑異常簡單,售價便宜,令實體書難有招架之力。去年出版大國英美兩地的實體書銷量,便分別下跌了百分之零點五和百分之三點三。

載體雖改變,但資訊仍有價。未來閱讀風氣可借電子書重生,甚至更上台階,關鍵是出版商能否擁抱變革,發掘藍海。

電子書尤其iPad最大的特點,是突破了紙張閱讀的單調,潛力最少來自三方面:

其一,多媒體豐富閱讀享受。實體書刊只有文字與相片,閱讀形式難有變化,對習慣上網的新一代而言太沉悶。但電子書卻可加入影像、聲音,令閱讀內容活潑多變。

其二,互動功能誘發增值元素。今年香港書展重點推介電子書,還首設電子書專區,有本地出版社藉機與軟件開發商合作,為一本化粧書推出電子版,讀者可在「書」上練習畫眉、塗眼影,一物多用。

其三,突破時空與市場限制,增加銷量。書展期間,有經典書藉如金庸的全套武俠小說,藉電子書重新面世。未來書商若要為舊書推出新版本,可讓電子書讀者輕易更新。冷門的題材、小眾的作家,亦可因電子書普及而發揮的長尾效應,拓展市場。

互動平台多媒體 吸引新一代

去年美國實體書銷量雖然下跌,但整體出版業銷情卻按年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二。可見只要不死守傳統,閱讀的空間不會萎縮,還會擴展。電子書既有文字媒體鍛鍊思維與邏輯的特性,又能使閱讀形式活潑多變,出版商只要多花心思引入新概念,自可吸引新一代讀者,使閱讀風氣更上層樓。

Thursday, July 22, 2010

港滬雙劍合璧 挑戰紐約倫敦

香港和上海財金高層昨透露,兩地金融中心將明確分工,香港發展為人民幣離岸中心,上海則做好人民幣在岸市場。港滬在分工後更應合作,務求雙劍合璧,發揮各自優勢,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才能挑戰紐約、倫敦。

上海尚待成長 香港優勢現成

香港與上海的金融中心一直存在既合作又競爭的態勢,且競爭日趨明顯,但昨日上海浦東舉行的「金融論壇」上,港滬的財金官員同時透露重要信息,即香港因有優勢,故發展人民幣離岸業務,上海則繼續做好人民幣在岸市場。這個分工相信來自中央的協調與拍板,估計背後原因有三:

其一,上海未具備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的條件。正如其副市長屠光紹所言,上海與香港比較仍有三方面不足。一,市場功能薄弱,金融產品待拓展;二,國際化水平不高,不利人民幣走出去;三,金融制度未夠健全,未能與國際接軌。

其二,中央要盡快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不能坐待上海成長。金融海嘯發生後,國際上出現除美元、歐元外,發展第三種國際儲備貨幣的空間,人民幣是最具潛力的其中之一。中央必須把握這個黃金契機。

其三,香港具備兩大發展人民幣離岸業務的優勢。一來,香港的金融體制與國際接軌,資金與信息暢通無阻,監管及法治健全,可助人民幣走出去。此外,香港是「一國兩制」下獨立的離岸市場,與內地市場分隔,有防火牆優勢。香港作人民幣國際化試驗場,可不影響國內金融安全與穩定,又獲中央信任。

中央提出的港滬分工,對香港未來發展無異奠下極重要一步,香港難沾沾自喜,更應深思如何和上海加強合作,攜手助國家金融發展國際化。香港雖有發展離岸市場的優勢,但在國內資本帳尚未開放前,亦要得到在岸市場的配合,才能事半功倍,上海乃國內金融中心龍頭,可成最佳夥伴。

香港向被視為繼紐約、倫敦後的第三大國際金融中心,然而實力與前兩者相距甚遠,不但人才不足、市場的深度與廣度亦遠遠不及。

協助國家崛起 港滬水漲船高

香港若與上海合作,則聲望倍增,再乘中國經濟實力不斷提升、人民幣邁向國際化和國家金融話語權與日俱增之勢,爭取在國際擴展的空間,才能真的有望追上紐約、倫敦,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金融中心。這不但對香港有利、對上海有利,也對中國最有利。

Thursday, July 15, 2010

慎訂最低工資 免損弱勢勞工

最低工資立法是近期的社會焦點,勞資雙方對最低工資水平的釐定分歧甚深,爭持不下。然而激烈的爭論無助凝聚共識,更會使情緒蓋過理性,難以達致平衡勞資利益的方案,令最需要幫助的基層受害最深。

爭拗情緒化 徒添社會對立

立法會昨日開始辯論最低工資條例草案,雖然議員爭議應一年還是兩年檢討一次等,但法案預期可獲通過,隨之而來各方集中最大的爭議,即最低工資的水平是多少。

勞資雙方的立場皆十分強硬,勞方堅持最低工資必須為三十三元,資方則還價二十四至二十六元,互不相讓,爭論走向激化,不利達成深思熟慮的結論。

例如,最近有飲食業上市公司主席提出若最低工資訂為三十三元,公司可能要發盈警,其言遭到抨擊,指剝削勞工,恫嚇公眾。但上市公司因勞力成本上漲、盈利受壓而發出盈警,乃對投資者負責任的態度,目前社會上部分人士對不同意見便大力狠批、打倒,實非維護言論自由、多元社會的健康現象。

若最低工資水平一開始便訂在三十三元,令人擔心真正需要幫助的弱勢勞工,反而最受其害:

其一,部分企業因難以承受工資上漲壓力而以裁員應對,可能令職位供應減少。勞動力密集的行業包括飲食、零售業尤其壓力最大,這些企業一旦因經營困難而倒閉,基層的求職環境將更形嚴峻。

其二,即使企業能承受最低工資的衝擊,亦須作出應變,若要付出同等工資成本,將聘用學歷較高、身體較健康的年輕人,還是低學歷、低技術的中年、長者?相信前者更具優勢。如此一來,競爭力最弱的邊緣勞工反而最先被淘汰,失掉飯碗,不能嘗到最低工資帶來的好處。

因此釐定最低工資水平必須審慎,以理性作充分討論,不能訴諸口號、情緒,激化階級對立,此對解決問題、協助基層皆適得其反。

商界應扶貧 同享經濟成果

此外,商界亦應瞭解,無論基於政治環境的激化、或社會要求平等關愛的聲音上漲,他們應主動為弱勢出力,讓他們分享經濟成果,紓緩社會的貧富懸殊。最近有商人牽頭成立扶貧基金,直接幫助基層,便是正確的一步。

要協助基層、弱勢勞工,不只是為最低工資立法,更要制定合理而可行的方法,過程中求取共識,降低社會分化,才能既幫助弱勢社群,亦推動香港經濟與社會健康發展。

Tuesday, July 13, 2010

世杯冠軍沖喜 西班牙脫困需時

西班牙首次奪得世界盃冠軍,舉國歡騰。這一時的沖喜可為財困的西班牙帶來短暫消費刺激,但未必有助解決其嚴重銀行呆壞帳問題。不過,世杯寶座的光環,可團結民心,激發鬥志,助西班牙克服經濟逆境。

國民增消費 結構問題難解

歐洲各國在世杯決賽周分組賽中表現令人失望,強隊如上屆冠亞軍意大利、法國,均於首輪出局,歐洲經濟陰霾彷彿被帶到球場。

但戰至最後,四強中竟有三隊歐洲隊,並由西班牙歷史性首次奪冠,反映歐洲人的韌性和實力。

作為歐豬五國之一,西班牙飽受債務危機困擾,其首相期望是次勝利能令國民重拾信心。世界盃冠軍這枝強心針能對西班牙有多大效力?

最顯著的幫助之一,是刺激消費。國家隊首次打入決賽並贏得冠軍,此令西班牙上下歡喜若狂,沖淡了對經濟欠佳的擔憂,花錢自亦更加爽快。上屆世界盃由意大利奪冠後,有經濟分析師將其經濟增長預估上調零點二個百分點,結果該年意大利經濟增長高出原預期零點五個百分點。歐盟預計西班牙今年經濟可能倒退百分之零點四,有分析師今次亦樂觀地指出,世杯冠軍國家經濟增長可提高零點七個百分點。若如此,足以把西班牙經濟增長由負轉正。

但世界盃效果未必如此顯著。西班牙股市昨日開市初段下跌逾百分之一,反映市場仍憂心忡忡。相信原因有二:

其一,人民心情佳固然想消費,但西班牙的失業率高達百分之二十,荷包乾澀,一時興奮亦未必能帶來強勁消費。

其二,西班牙面對深層次的結構性經濟問題,解決需時。西班牙地區儲蓄銀行因房地產泡沫爆破而身負重債,投資銀行高盛估計,該國銀行體系的房貸壞帳高達四千四百多億歐元。

面對外債纍纍,西班牙政府又決心三年內把財赤佔國內生產總值百分之十一點二削至百分之三,勢必令政府大縮開支,為經濟帶來重壓。

助團結國民 對抗漫長逆境

世杯冠軍難令西班牙經濟即時重生,帶來的最大幫助,可能是團結國民、激勵人心。世界盃令西班牙國民相信自己國家一定得,可戰勝逆境,現時該國經濟要面對逆境,而且可能長達數年,再創新天關鍵便靠國民的意志與努力。若能善用世杯冠軍這枝強心針,團結奮發,才是今次奪冠能給予西班牙經濟的最大幫助。

Thursday, July 08, 2010

內銀集資不難 難在控呆壞帳

農業銀行招股氣氛雖比預期淡,但無阻其成為全球集資王。除農行外,其他內地國有銀行集資消息亦不斷,令股市受到困擾。其實集資對內銀是好事,對股市也不算是壞事,內地銀行未來最大的挑戰,反而是控制呆壞帳上升。

內銀顯實力 股市增抗跌力

農行合共集資最高可逾一千七百億港元,有望取代工商銀行,晉身全球集資王。農行集資甫結束,其他中資銀行的融資計劃亦如火如荼,繼交行及中行後,近日又傳出工行供股集資,規模約四百五十億元人民幣。內地銀行不斷集資抽水,以提高資本充足比率,卻困擾內地及香港股市,但長遠則是好事。

其一,內銀接連集資,獲得投資者支持。尤其近日歐洲銀行屢傳不穩,呆壞帳與債務問題令人擔心,即將進行的壓力測試又吉凶未卜,相對而言,內銀在逆市下集資仍不乏捧場客,乃具實力的表現。內銀更可藉集資充實資本充足比率,保持穩健發展。

其二,集資潮對股市也不算是壞事。農行招股與其他國有銀行的融資活動短期內確令市場資金抽緊,困擾內地和香港股市,A股近日迭創一年新低,港股恒指則只能在二萬點上下徘徊。但從基礎因素而言,由於中國與香港經濟表現不俗,並無二次探底風險,反而要擔心國際游資充斥,湧入新興市場可能造成泡沫。

如今中港股市受壓,減少泡沫風險,尤其歐洲債務危機、歐美經濟轉差等陰霾可能令環球金融突變,中港兩地股市持盈保泰、增加抗壓能力,並非壞事。

在市況欠佳下農行仍可創出招股集資紀錄,可見吸引資本對內銀並非難題,最大的挑戰反而是未來的營運表現。中央去年為催谷經濟,驅使銀行大力放貸近十萬億元人民幣,單是地方融資平台便負債七萬億元人民幣,使國務院亦感憂心。國有銀行承擔了不少政策性貸款,埋下未來數年呆壞帳急升的風險。

減政策貸款 嚴訂審批標準

故國有銀行未來的真正考驗在兩方面:一是,如何有效監管信貸,減少呆壞帳出現;二是,建立嚴格的放貸審批標準,增加透明度,減少政策性貸款,才可提高投資者對國有銀行的長期信心。

本地投資者一向偏愛內銀股,希望能藉此分享內地經濟高速成長,但內地銀行如何提升風險管理、盈利能力,亦是影響內銀股表現的一大重要因素。

Saturday, March 20, 2010

整頓樓市 要有三年長遠規劃

央企高價搶奪地王,觸動中央敏感神經,引起國資委出手整治,稍遏土地炒風。國資委重招既出,各相關部委、地方政府亦陸續交差,相信會使樓市平靜一段時間。但要使樓價不但在三個月內、更要在三年內保持平穩,則中央必須訂出更全面和長遠的規劃。

一天內讓央企拍出三幅地王的北京,昨日出招發佈土地供應新措施,不再純綷以價高者得為標準出售土地,並大幅增加保障住房用地,進一步從供應上調控樓市。

央企不務正業,高價買地,行為明剃中央眼眉,不但令民眾譁然,更惹中央不滿,故被國資委重手整頓,被逼退出房地產市場。而繼國資委後,北京市也啟動新招限制非理性土地競價,相信短期內,各地政府、銀行,亦會交出措施回應中央,樓市有望暫時冷卻。

不過,房地產市場回報豐厚,中央若無長遠樓市整治政策,相信三到六個月後,各利益團體又會蠢蠢欲動。屆時樓市再度熾熱,對中央管治權威無疑又是一重打擊。

為免樓市只有三個月穩定期,而是在未來三年都保持合理,中央必須有全方位的房策,此包括:

其一,從土地供應著手。中央應明確規定多少土地必須用作興建政策保障房,避免過多土地成為豪宅用地。此外,還要重手打壓囤地炒地,保持土地供應暢順。

其二,從資金供應著手。建立更公平的信貸環境,限制銀行恣意向發展商貸出資金,並且必須提高貸款條件,嚴格抑制房地產的投機炒賣。

其三,針對發展商,要求提高樓宇買賣透明度,禁止捂盤抬價等違規行為,保障消費者利益,打壓樓市炒風。

其四,而最核心的,就是規範地方政府,不得依賴高地價、高樓價為收入主要來源。不過,地方政府財政收入薄弱,地方債務又已累積至七億二千萬元,長遠而言若不改革中央與地方的分稅制度,無法從根本上杜絕地方政府覬覦房地產這口肥肉。

蝸居民怨容易引致社會不穩,中央已多番出手調控樓市,但每每只能換來三至六個月的平靜。要徹底理順樓市,就要在這個穩定期內制定好長遠房策,以免炒風故態復萌。總理溫家寶明言要在任內管好房地產市場,使房價保持合理。若三年後任期屆滿,樓價問題仍尾大不掉,勢必有損中央管治威信。

Friday, March 12, 2010

內地資金入主亞視 更要國際化

亞視連日來因為股權問題而掀起的風波,終於告一段落。計劃入股亞視的商人王征,昨日聯同五家內地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準備在傳媒界一展拳腳。五位國企老總都有全國政協身份,中方色彩不言而喻。然而亞視若要更上層樓,走的不應是中國路線,而是更加國際化。

擁有香港身份證的王征帶有濃厚中方背景,與之簽約的又都是國企高層,令人聯想到亞視的新動向,與中央大力打造軟實力的戰略思維不謀而合。港人擔心亞視將成為中央電視台的香港分台,新聞自由可能受到衝擊,變成國家喉舌。其實亞視若變陣得宜,將大大彰顯香港價值所在。

中國經濟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之間的鴻溝,在零八年奧運聖火傳送、西藏騷亂中表露無遺。中央為了爭取與國力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打算斥資四百五十億,將中央電視台、新華社等國家媒體發展成國際級媒體。

不過,國家媒體包袱大、轉型難,可塑性遠不及一家香港的免費電視台。

王征說過要把亞視打造成「亞洲CNN」,深耕珠三角,設普通話頻道等。如果他真的想藉亞視創造出亞洲的CNN,在國際上產生影響力,為中國創造話語權,那麼,他就要好好利用香港作為國際都會的特點,而非使之「CCATV」化。

中國幅員廣大,有成千上萬的電視台,若亞視成為其中之一,有何價值可言?亞視要成功,就要拉遠自己和內地電視台的距離,強調自己和內地電視台不同之處,所以必須更加國際化。要做到這點,就得充分發揮香港的優勢。

香港最大的優勢,是身為一個中國城市,卻有西方的制度、國際的視野。香港的新聞自主、編採獨立,在國際上有一定聲謦。同樣的新聞,中央台的報導與取材,可能未必能取信於西方觀眾,但若來自香港的電視台,可信度便大大提高。這就是香港品牌值錢的地方。

而且香港有優秀的傳播人才、靈活的拍攝手法、自由的言論與資訊流通、紛陳的意見與觀點,這些優點,任內地電視台的實力再雄厚,也不能取代。若未來亞視能發揮這些無形資產,而非中國化,才能充分發揮其價值。

中國香港化 香港何處去?


又到3月,北京格外熱鬧——兩會正在舉行,人大政協與官商權貴雲集。而隨着中國國力日盛,前來採訪的西方媒體也絡繹不絕,令兩會的曝光率更盛。愈來愈多人想了解中國,但該如何入手?

《中國大趨勢》 論點有別西方

本書是個不錯的選擇。作者以「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入手,蒐集及研究40多份全國各地中文報章(*),總結出撑起中國經濟成就的8大支柱,從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到胡錦濤的「建設創新型國家」都包攬下來,結構清楚,容易理解。值得留意的是,作者沒有戴上西方人的有色眼鏡去看中國,卻以相對理解與友善的姿態,直面中國的成就與爭議。正如他們自己所說:「我們的觀點可能受到我們積極正面的情感所影響,但是如果確實如此,這樣的觀點也許可以平衡大量的負面評論。」

作者的觀點,的確有別於西方主流的意見。我舉兩個例子說明一下。

外界對中國的批評通常集中在兩方面:第一、中國不民主。第二、中國箝制言論自由。作者的看法卻是這樣的:

關於民主,作者認為中國需要時間,他說:「中國展開現代化的時間點,要比西方晚100多年。但是西方往往依據自己發展至少一世紀的價值觀與標準,來評斷中國的經濟與政治進展。」以成熟發達國家的標準,來審視改革發展才30餘年的國家,要求未免太嚴苛。

一步登民主 還有發展奇迹?
此外,他也不認同西方那套選舉式政治,對中國的發展最有利:「如果中國建立了西方式水平式民主制,大量精力就會投入競選……」而且,「在水平式民主中,任何超過任期的目標都會有兩個問題。首先,執政者輕易承諾又不必負責,因為任期不允許……其次,就算是立意極佳的政見在繼任者或另一黨上台後,可能也會跳票。中國共產黨的持續執政,反而是它會履行責任的更大保證。」

我們可以辯論不同政治制度的優劣,但作者認為這不能脫離現實的考量,如果中國一步登天地採取了西方式民主制度,還有這30年來的發展奇迹嗎?

除民主以外,西方也很關注中國言論自由的狀況。作者說,外界對中國的網絡審查看不順眼,但中國人似乎並不介意。他引用數據,說一個由紐約馬克爾基金會(Markle Foundation)出錢做的一個意見調查顯示,「大多數中國人贊成對網際網絡的管制與管理,尤其是由政府來做。」中國人向來服從權威,有這樣的想法並不出奇。

本書描繪的中國,的確與我們一直以來接觸有關中國的論述大相逕庭,你可能很同意或很不同意,但不妨包容一些,多作反思。書裏有一小段關於香港, 尤其值得我們留意:

「世界上有個都市已向世人展現,財富的增加與政治的穩定,可以和西方與中國的模式同時並存,那就是香港。10年前香港回歸中國時,人們談的是『一國兩制』,擔心香港會愈來愈像中國大陸;後來發生的事情卻恰恰相反:中國大陸愈來愈像香港。」

當中國愈來愈像香港時,我們還可以如何領先其他中國城市,保持獨一無二的優勢?這值得每個香港人深思。

﹏﹏﹏﹏﹏﹏﹏﹏﹏﹏﹏﹏﹏﹏﹏﹏﹏﹏

書名:《中國大趨勢:八大支柱撐起經濟強權》(China's Megatrends:The 8 Pillars of a New Society)

作者:約翰‧奈思比 / 桃樂思‧奈思比(John & Doris Nasibitt)

* 我沒有寫白的是,由於資料來源主要是中國的報紙,所以這本書的意見,頗一面倒

Friday, March 05, 2010

樓宇供應不足 出招要多要快

差餉物業估價署公佈,今年與明年私人住宅的預測落成量,分別為一萬四千和一萬一千個左右。今年落成量雖已比去年倍增,但仍無法滿足每年約二萬個需求,市民擔心上車無望,樓市更加熾熱。政府未來必須頻密、多推各種微調樓市措施,才能緩和市場情緒。

香港地產市道的特色是易熱易冷。從零五到零七年,每年的新單位落成量都超過一萬,但樓價升得少,市民買樓的興緻也不高。去年資金氾濫,推動樓價飈升,結果越貴越被搶購,使第四季的整體售價指數,較零八年同期升百分之二十三。

最近房協推出四百多個夾屋餘貨叠翠軒,首日派表達二萬五千份,市民一窩蜂急上車,使十年樓齡的「賣剩蔗」忽然成為「搶手貨」,樓市的熾熱可見一斑。

問題是香港樓市易熱易冷,若政府出招過重,例如復售居屋,可能會過猶不及,釀更大社會不穩。九七年的「八萬五」建屋政策就是重招,後果如何?市民心中有數。

調控樓市如烹小鮮,必須慢火細煎,不能操之過急,要保持對樓市的敏感度,同時頻密地出台微調措施。政府已出招增加未來土地供應,但緩不濟急,無法短期推中小單位應市。為抒緩市民上車難的擔心,當局仍有多項措施可用:

其一,增加住宅供應。除夾屋外,房委會有意把近四千個居屋餘貨在今年內全數推出。如果計劃屬實,可以滿足不少基層市民的置業需求。

其二,增加土地供應。政府除調整勾地表外,更重要的是設法增加發展商勾地誘因。若發展商還是勾不出土地,政府已提出將元朗一塊土地作公開招標,建設中小型住宅。既然目標明確,有關方面是否可以特事特辦,加快落實,同時準備更多土地,隨時推出?

其三,收緊銀行信貸。最近金管局以監管銀行風險為名,為銀行按息下限設立參考水平,期望控制流入樓市的資金,擠走部份炒家。未來還可出台更多指引,提高炒家成本,緩和樓市升勢。

與市場搏奕,政府必須打心理戰,密集、大量出招,表達對樓市過熱的關注,中和市場亢奮情緒。為樓市降溫,才可換取時間,推行更多長遠房屋政策。

Thursday, March 04, 2010

中移動購浦發 未釋市場疑慮

中移動(00941)昨日證實正洽商入股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市場擔心此舉將模糊其以電訊為主的核心業務,損害股東權益。作為負責任的上市公司,中移動應盡力為投資者釋疑,解釋進軍金融業的價值所在。

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最近接受訪問表示,今年當局將要求國內大型銀行的資本充足比率維持在百分之十一以上。為應付更嚴格的資本金要求,各銀行急需進行融資,以謀發展。

恰巧在這個時候,市場傳出中移動將斥資四百億人民幣,透過入股一至兩成,成為浦發銀行的策略性投資者。中移動昨日證實洽講浦發銀行的消息屬實,但沒有透露作價。

市場因此擔心,是不是因為浦發銀行融資無門,於是財雄勢大的中移動被要求承擔一些「政治任務」?而中移動投資非本業業務,又能否發揮協同效應,為股東爭取最佳回報?中移動管理層昨日雖然作出解畫,但未能完全令市場釋疑。

投資者的擔心並非毫無根據。首先,作為擁有七成市場佔有率、用戶超過五億的電訊商,如果中移動要發展手機銀行或電子商貿業務,可以考慮合作的銀行很多,亦毋須透過入股作為代價。何況浦發銀行只屬具地方優勢的中小型銀行,與中移動的地位並不匹配。

其次,若此舉只是純粹投資,則可供考慮的選擇更多,例如投資債券,回報可能更大。

更甚的是,中移動尋求本業以外收購機會本身,是否反映了電訊業務發展前景黯淡?凡此種種,都教投資者擔心中移動進行是項投資的動機和後果。

作為在香港上市超過十年的企業,中移動應該了解投資者對電訊商的基本期望,是企業應專注本業,避免作出不必要、難以衡量價值的併購行為,免得不償失。若中移動相信是次投資能為集團帶來豐厚回報,更應作出全面、詳盡解釋,以爭取投資者的支持。

為股東謀求最大回報,是上市公司的基本責任。對市場質疑其入股浦發銀行的價值何在,中移動不應迴避,因為這不但關乎企業本身的管治水平,亦影響中資企業的形像,而中移動作為重磅股,其一舉一動更有可能令股市波動。期望中移動未來能為該投資提供更多解釋,令投資者安心。

Wednesday, March 03, 2010

關注銀行風險 意在冷卻樓市

金管局昨晚透過《匯思》專欄發表文章,關注銀行經營住宅按揭業務的風險管理,提醒銀行審慎放貸。金管局的表態,表面上關注的是銀行風險,實際上卻是以出口術形式,意在為樓市降溫,期望銀行在按揭利率戰上有所節制,免樓價持續飈升,無法軟著陸。

上周出台的財政預算案,以增加土地供應等四招遏樓市,其中特別提及,為防止按揭信貸過度擴張形成資產泡沫,金管局將密切留意有關情況,並在必要時採取進一步措施,加強對銀行的監管。

但市場無視政府警告,紛紛以超低按揭利息搶客。作為按揭市場「龍頭」之一的匯豐銀行,率先推出與銀行同業拆息(HIBOR)掛鈎的按揭貸款計劃,使供樓利息低至零點七二厘,掀起按揭戰序幕,近日甚至有銀行以首三年息率低至零點零七厘(HIBOR加零)的按揭計劃吸引新盤買家,推波助瀾。

銀行在住宅按揭市場的進取作風,無疑為樓市火上添油,使更多資金進入樓市,進一步推高樓價。

住宅按揭貸款佔銀行本地總貸款百分之三十六,樓市越熾熱,未來因為住宅按揭貸款質素轉壞而出現的信貸風險便越大。因為目前的超低息環境並不會長期持續,一旦美國加息,本港利率及按息亦會跟隨,加上樓價仍然高企,市民的供款壓力勢將加劇,大有機會令銀行呆壞帳上升,威脅銀行的穩定。

故此金管局特別發表文章,叮囑銀行「必須充分考慮整個經濟週期當中可能出現的變化」,及要「在『最壞情況』出現時,銀行仍然維持足夠的風險抵禦能力」。

作為監管機構,金管局對銀行因按揭競爭加劇而可能引發的風險表達關注,十分順理成章。但更重要的,是要藉此出口術為樓市降溫,回應財政預算的遏樓市招數,以便隨時按需要採取進一步措施監管銀行。

為冷卻樓市,財政司上週已表示將推出一幅元朗土地作私人住宅用途,金管局今番雖未正式發出指引,但已清晰表態,關注銀行以超低按揭為樓市煽風點火的影響,囑銀行自律,謹慎放貸。政府關注樓市熾熱,正從多方面作出收緊,若市場有所收歛,就可避免政府出重招導致過猶不及,波及樓市及社會穩定。

Tuesday, March 02, 2010

匯豐業績反映 環球復甦緩慢

匯豐控股(00005)昨日發表全年業績,去年股東應佔利潤為58。4億美元,較08年微升1。8%,接近市場估計下限,表現令人失望。銀行乃百業之母,匯豐銀行低於市場預期的業績,反映經過金融海嘯衝擊後,環球經濟危機仍未過去,復甦進度緩慢。

金融海嘯肆虐兩年後,市道逐漸好轉,市場期望匯豐去年表現應較08年大為改善,事前樂觀地預測匯豐可錄得不俗盈利增長,結果匯豐盈利僅較08年改善不足2%,難免令市場失望。究竟這反映的是匯豐的經營未臻理想,抑或是全球經濟沉痾未癒,致匯豐有志難伸?相信後者佔的因素頗大。

觀察匯豐09年的全年業績,有幾點值得留意。首先,其北美洲業務虧損大幅減少,從08年的勁蝕150多億美元,到去年的蝕77億,虧損減少接近五成。

然而,除北美洲外,其他地區的業務卻反映了經營的困難。香港作為對匯豐盈利貢獻最大的地區,盈利比對上一年還少四億,為五十餘億美元;歐洲業績從逾百億減至四十億,中東地區業務更倒退七成多,至四億多。歐洲與中東地區並非金融海嘯的風眼,但匯豐業務的倒退,顯示其實質經濟仍受打擊,並未完全復原過來。

一向以來,匯豐銀行的業務由北美、歐洲和新興市場平均承擔,形成「三腳櫈」之勢。從去年的業績表現看來,三者皆好不到哪裡去。歐洲備受歐豬五國(PIIGS,葡萄牙、意大利、愛爾蘭、希臘及西班牙)債務困擾,近期歐元弱勢,更受到國際炒家狙擊,前景不妙。美國失業率仍然高企,商業銀行倒閉陸續有來,經濟尚未回穩。

新興市場中,香港的表現已屬令人滿意,但在環球低息環境中,息差收入銳減,致業績大打折扣。匯豐銀行作為本港最大的存款銀行,卻坐擁大量資金不能貸出,無法從中賺取息差收入,顯見實體經濟疲弱,市場缺乏借錢需求。香港尚且如此,歐美諸國的情況只有更差。

除利息收入大減外,匯豐銀行的工商業務與私人銀行業務都較08年為差。較為矚目的是其環球銀行及資本市場業務,這是因為去年上半年銀行利用超低利率進行投機炒作,其時市場從金融海嘯的谷底反彈,故獲利甚豐。但以炒賣來創造盈利的技倆未來難以持續,因為後市的波動及波幅正在收窄,勢影響投資收入。

匯豐銀行低於市場預期的盈利表現,反映環球經濟還未從海嘯的陰霾中走出,前債未清,經濟復甦的力度不足,金融市場崩潰造成的衝擊,後遺症還未完全清除。

Friday, February 12, 2010

香港也步入「低IQ時代」嗎?



翻開大前研一的新作《低IQ時代》,愈讀愈觸目驚心:談的明明是發生在日本之種種「集體智慧衰落」現象,但對照香港,何其相似。

一窩蜂:自己沒有甚麼判斷的標準,只會跟隨大部分人的選擇。例如,一本書受到吹捧,所有人都去買那本書看,令它長踞暢銷書榜,一強獨大。電視上說「吃納豆有助減肥」,就忙不迭去搶購納豆,說「早上吃香蕉能瘦身」,又去囤積香蕉。人家說某套電影「很感動」,便千方百計購票進場,在差不多的情節,同聲一哭。

不動腦筋:很多人不想思考,甚至畏懼思考,如果不能想也不想便有答案的,最好二選一了事。這見諸電視台以搞笑和胡鬧的遊戲節目為主打、新書以簡單做招徠,吹噓「三分鐘學會XXX」,「十二小時成為XXX」、填鴨式教育固然受到唾棄,取而代之的是幾近鼓勵不勞而獲的「輕鬆上課」。

凡事情緒主導,怠於研究討論——這在政治上尤其明顯。大前曾經參選東京都知事,與麥肯錫團隊花了半年時間,精心策劃了一份政策白皮書,可是卻受到冷待。記者看也不看便直批那場選舉沒有政策、沒有結果,上電視台造勢,主持人也只懂問是非題,重視候選人的立場多於內容。政治家為達目的,簡化議題,挑起大眾情緒,然後借勢為己用。

集合聰明人 卻沒令施政更有效

以上是否耳熟能詳?各位不妨自行把香港的種種光怪陸離,一一對號入座。

大前說,日本人個別的IQ可以很高,但當許多人集合成一個團體後,卻出現集體IQ低落,結果迷失20年不止,還在全球化的洪流裏被甩在後面。香港何嘗不是如此?個別政府官員可能「好打得」,從外面招攬的人才也個個獨當一面,可是這麼多聰明人集合在一起,沒有令施政更有效、令民情能上達,卻每每反應遲鈍,鬧出笑話。

如果你說這是制度的問題、是官僚的錯,那麼,為甚麼有些國家卻能突圍而出,展現非凡的集體高IQ?大前特別點名稱讚三個國家:美國、德國、新加坡。

美國雖然因為金融海嘯受創至深,但仍掌握了全球40%的經濟,它的國力即使有所消減,但在21世紀中葉之前,仍會是世界的中心。美國憑甚麼?大前說,憑開放的移民政策,吸納全球最優秀的人才。

德國和韓國不過是中規模國家,不如美國強大,卻因為能成功對應全球化,化危機感為動力,故能成為贏家。

至於小規模的國家中,大前認為新加坡最值得學習。新加坡最突出的是重視教育教策,竭盡所能為國家的未來,努力培育優秀的下一代。

擺脫社會低智 靠自己站起來
大前認為,要根治社會的集體智慧低落,說難不難,只要有一位非常優秀的領袖就可以了。這個領袖須具備四項能力:指示方向、指示程度和方法、具體示範、把會的人帶進來。新加坡的李光耀、英國的戴卓爾夫人、中國的朱鎔基,都是表表者,他們都能在國家面對危機時,力挽狂瀾,開啟盛世之端。

偉大的領袖可遇不可求,我們可以憑自己力量,掙脫社會的集體智慧衰落嗎?當然可以。大前說,要令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必須有三大兵器:英語能力、IT知識、金融素養。如果你覺得自己未符條件,不要緊,只要你有這樣的危機感,拒絕思考懶惰,坐言起行就可以了。

大前說,「即使國家衰退了,個人還是有無數的方法可以讓自己不跟着衰退。也就是說,我們不要依賴國家,要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這真符合香港人的精神。

﹏﹏﹏﹏﹏﹏﹏﹏﹏﹏﹏﹏﹏﹏﹏﹏﹏﹏

書名:《低IQ時代》

作者:大前研一

Monday, February 01, 2010

反高鐵捉錯用神 官民雙輸

專訪:沈旭暉(Roundtable理事會主席、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副教授)

反高鐵一役使「八十後」成了最炙手可熱名詞,「世代抗爭」也因此變為熱門話題。

有人擔心社會將走向激進,官員們也對此嚴陣以待,但研究國際關係的青年學者沈旭暉卻不以為然。

若從抽離與宏觀的視野出發,把「反高鐵」與60年代席捲全球的學運相比,就會發現反高鐵所謂的「偏激」,實在「小兒科」。

既然事件沒有甚麼大不了,沈旭暉說,政府應放下「滅火」心態,認真聆聽其中的正面信息,才有利社會進步。

反高鐵沒串連 偏激屬小兒科

「『反高鐵』是一樁個別事件,它沒有和其他城市的學運有所串連,在學術角度來看根本不算一回事,只是其他人過度演繹了八十後的行為而已。」Roundtable理事會主席、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副教授沈旭暉說。

沈旭暉口中的「大串連」,是指在60年代末,全球不約而同捲起的青年運動。

法國的「5月風暴」是其中之一,「一些學生甚至計劃炸燬羅浮宮,整場運動充滿無政府傾向與浪漫主義。」學生們以哲古華拉、毛澤東和存在主義大師薩特(Jean-Paul Sartre)為偶像,滿載革命的激情。在學運的高峰期,法國全國有20個城市爆發了大規模遊行。

藉群眾運動 塑世代身份認同

同期,美國也出現一波又一波反越戰浪潮。嬉皮、吸大麻、「make love no war」、樂與怒等文化與態度貫穿整場運動,挑戰社會價值。

無獨有偶,「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也在這年展開。「這種發生在全世界青年身上的亢奮,並非偶發性。」沈旭暉說,年輕人如此投入於群眾運動,除了一腔革命熱情外,也反映了他們多麼渴望凸顯自己與上一代的不同。

這種以群眾運動的形式來塑造一個世代的身份認同,在反高鐵事件中亦表露無遺。沈旭暉說,劃分世代的,不是年齡,而是一些共同經歷的特定事件。他在一篇文章裡說:

「人們在青年期對某些政治事件的第一身經驗,對於構成及後對政治的認知系統有著重要的影響,而有一定數量的人共同經歷了同一的事件而產生共鳴,這便會構成一個世代。」

反高鐵燃起了年輕人的熱情,因為當中鼓吹的保育、可持續發展、本土文化等價值,都是引起「八十後」世代產生共鳴的元素,「這和胡錦濤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或曾蔭權的『進步發展觀』,並無衝突。」沈旭暉說。可惜一件有正面含義的事件,卻落得政府得不到聲望、青年達不到目的的雙輸下場。

正面回應訴求 利社會進步

「政府對事件的定性有問題,忽略了當中的正面價值。」沈旭暉以清拆皇后碼頭作對比,謂當年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的回應積極得多,她事後把保育準則納入發展土地的既定程序中,改變原來的遊戲規則。但這種「對口」的回應卻沒有出現在反高鐵事件裡。

此外,反高鐵的組織者也有責任,「在同一個運動裡,有太多信息混雜其中,從保育、『發展不是硬道理』,到鼓吹本土文化,甚至爭取民主、反對功能組別。訴求不夠清晰,結果受眾只選擇性地抽取了部分信息,扭曲了整個運動的意義。」然而沈旭暉強調,青年運動當然有其激進的一面,組織上也有一定的缺陷,但政府若能接納其中比較正面的信息,可以推動社會進步。一味擔心年輕人是否和泛民合流、有沒有被外國勢力煽動,實在捉錯用神。

「發生六七暴動後,當時的政府便回應得很好,結果誕生了『香港節』、9年免費教育、10年建屋計劃等。」法國經過「5月風暴」後,龐畢度接替戴高樂當上總統,他不但推行經濟改革,亦回應了增加福利的訴求,並積極推廣文化、藝術,其做法也值得港府參考。

***

除了學術上的意義外,反高鐵運動也給擔任青年組織Roundtable理事會主席的沈旭暉,帶來另一些啟發。

「身邊朋友中,有些反對興建高鐵,表現得比較激進,像林輝(他是Roundtable Community的總幹事);但也有些本身不熱衷政治、身為專業人士的舊同學,覺得高鐵事件被政治化,於是『反反高鐵』。」

他將致力為Roundtable吸納理念南轅北轍的年輕人,「一個組織的同質性太強,就會失卻多元文化。我們要把光譜撐大,才可以發掘更多學術研究空間。」沈旭暉的理想是在香港建立兩個具規模的智庫,一個著眼於國際層面,另一個關注本地議題。他即將前往位於華盛頓的Brookings Institution,為這個在美國最具影響力的智庫擔任訪問學人,正好順道取經。

Thursday, January 14, 2010

新年立志 不如一切從「減」


從甚麼時候開始,新年必須「決志」?

小學老師必然告誡:「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父母從小勸喻,學業成績最好每年進步多一些,老闆更不消說,一年還未結束,來年業績增加百分之五十的工作大計,你已識趣呈上。

我們必須趁早規劃、不斷進步。這簡直是不容質疑的鐵律。

新年決志? 最難克服惰性

真的嗎?

上週《經濟學人》有一篇有趣的文章叫「New-year irresolution」,道出「新年決志」的不可靠。譬如說不少人以「減肥」、「每日做運動」為新一年的目標,可是大部分人要不一拖再拖,要不止堅持幾個星期便放棄。天下間最難克服的,是自己的惰性。

想起幾個月前看過一本書,叫《In Pursuit of Elegance》,作者提了一個問題,頗讓我醍醐灌頂:

假如你得到一筆橫財但只剩下10年性命,你會做甚麼——更明確的是,你不會再做甚麼?

會否繼續上班,但拒絕開會?抑或維持一定工作量,但不再應酬?不會做的事可能還有許多,因為我們有太多「大計」,都是違心的,例如閱讀不愛的書籍、告別沒有將來的愛情、報考MBA……

拒絕也是專注

這本書鼓勵簡化人生,體驗小即是美。作者引述蘋果電腦喬布斯08年接受《財富》雜誌訪問的一番話指,人們以為專注就是認為對的便甚麼都做,但這並非完全正確,因為專注同時代表拒絕看來許多不錯的想法。喬布斯說:「我為我們決定做的事驕傲,但也為我們決定不做的事而驕傲。」一語道破取捨的重要。

在剛過去的假期我還看了一本新書叫《開除自己的總經理》,作者叫王文華,他是台灣人,寫過暢銷的兩性小說,也是擁有史丹福大學MBA的企業家。有一年,他同時經歷父親離世與忽然竄紅文壇,極端的體驗使他反思每天營營役役的價值是甚麼,居然想出了個「一年後原則」:

一年後回想 不重要的不做

「凡是在一年後回想起來不重要的會,別參加。一年後回想起來不重要的約,別去。一年後回想起來不在意的氣,別生。一年後回想起來會後悔的事,別做。」

生活實在太多紛擾。我們每天埋首於太多看來重要的事,卻忽略了規劃自己的人生,結果總是在不想做的事中間打轉。或許在新的一年,暫停立下甚麼「要做」的目標(一年後你還在意嗎?),著手減少「不做」的事更好吧。

﹏﹏﹏﹏﹏﹏﹏﹏﹏﹏﹏﹏﹏﹏﹏﹏﹏﹏

書名:《In Pursuit of Elegance》

作者:Matthew E. May

書名:《開除自己的總經理》

作者:王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