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23, 2009

知識經濟 美國能港人也能


有人形容,今年的施政報告,是一份「缺乏VIP的『三無』報告:即沒有遠景(vision)、創新(innovation)和計劃(planning)」(見10月21日《國是港事》版評論文章:「三無報告 揭六大產業空殼」,作者為凌鵾),真是一語中的。

慳電膽券 唯一創新措施
本來報告中尚有一個相對創新(innovative)的點子:派發100元慳電膽現金券,以鼓勵市民替換耗電量較大的鎢絲燈泡,提倡環保意識。可惜這唯一創新的意念,卻被說成是利益輸送,如此一來,整份施政報告,幾乎就乏善足陳了,可惜。

施政報告另一重點,乃貫徹經機會早前的建議,發展六大產業。明白無法靠金融一行單天保至尊,是特區政府的一大進步;但特首對產業發展、知識型經濟的掌握與了解有多深,我卻有點懷疑——眾所周知「做好呢份工」是特首的座右銘,但勾勒遠景與進行計劃?似乎不是曾先生的強項。

香港要發展六大產業,因為香港的經濟需要轉型。經濟需要轉型,因為我們已步入知識經濟時代,不改革,無法維持優勢。甚麼是知識型經濟?讓我們從新書《後海嘯時代 知識經濟求生術》說起。

知識經濟不重土地 重腦力

本書是增訂本,內容比4年前的版本更新了整整一半,目的是以更多後海嘯的例子、變化,來闡釋知識經濟的潛在規則。作者說,「知識經濟的特點是土地不重要,腦力代替勞力,冒險精神更重要,而且知識的更新速度快,複製成本低,對手跨地域、跨行業而來,令競爭變得異常激烈。」

在新經濟下,舊的致勝規則未必有效,尤其像香港這種已發展至屬全球頂尖級別的城市,受知識經濟的衝擊更大,一不小心,很容易變得像日本那樣沉疴不起、因循守舊,被更有活力的城市迎頭趕上。因此香港的經濟必須轉型,即「由工業經濟依賴工業生產,轉型為知識經濟的以高增值、高技術為核心的服務業或高科技行業」。

利用「長高闊」 做知識鬥士

作者認為,美國雖然受金融海嘯衝擊最深,但她卻是眾發達國家中經濟轉型最成功的——美國在「知識經濟行業如資訊科技、生物藥業、創意文化等,仍保持明顯領先優勢」,在「企業改造、政府政策、社會心態、商業文化」等領域,都已隨知識經濟的要求調整過來,相信仍可領先全球好一段時間。

香港能像美國那樣,成功轉型嗎?說難也不難,因為我們具備一些和美國相若的條件:香港是移民城市,港人富冒險精神;而且我們重視速度、靈活多變,符合知識時代的要求。作者說,「知識經濟最重要的不是研發新科技知識,而是蒐集、消化、吸收、運用新知識的能力」,這條件與港人的文化與個性,暗中契合。

要發展六大產業、成功經濟轉型,香港已走對了第一步。將來要穩步向前,關鍵不是喊口號,而是把握我們的基礎優勢:專業、自由與法治,並源源不絕吸納人才。作為香港700萬人之一,我們未必可以改變社會,但我們可以用「長(長遠眼光)、高(企高兩級)、闊(學得更闊)」(見本書第9章「知識戰士靠你發揮」)來鞭策自己,以求在知識經濟的洪流中,立於不敗之地。

書名︰《後海嘯時代 知識經濟求生術》

作者︰曾仲榮(《經濟日報》副總編輯兼總主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