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01, 2009

《香港華爾街的孩子》 反思投行生涯


在處女作《香港華爾街的孩子》面世之前,28歲的投資銀行副總裁妍宇已接受了不少傳媒訪問。記者形容她「人生100%完美」:

聖保羅男女中學畢業、會考9優狀元、芝加哥大學碩士、甫畢業便被投行羅致、已覓得如意郎君……連串令人艷羨的形容詞下,倒更令我好奇,這位出類拔萃的年輕姑娘,會如何書寫自己?

結果使我意外。妍宇如此形容自己:「生於香港,擁有八分之一的馬來血統,80年代新移民的獨生女,死心塌地的亞洲人,通曉5種亞洲方言。畢業後一直在香港的華爾街工作,卻始終是不折不扣的狂想一族……」她用「根」來描述自己,而不是像大部分精英那樣,忙不迭以成就來代表自己。憑這份謙遜,我已覺得本書值得向學生推介。

曾經對「我的志願」迷茫

往下看,更引證了我的想法。首先,妍宇的文筆很好。第一章「窗緣的女孩」,乃06年香港青年文學獎散文組亞軍作品,堪當中文會考範文。其次,妍宇觀察入微,你能感覺到她在描述事物後面,有一顆敏感的心。最重要的是,我覺得她很能刻劃年輕人的心態。比如說,許多人以為妍宇是天之驕子,必然自小躊躇滿志—— 非也。她和你我一樣,也曾對自己的志向很迷茫:

「理科老師勸我當醫生、文科老師讓我唸法律、父母說還是會計來得實際……於是,我每每在腦海裏一遍又一遍重寫『我的志願』這篇作文,執筆、擱下、着墨、塗改,成了我人生最棘手的題目。」她就是如此坦率。

讀妍宇的《香港華爾街的孩子》,很難不把它和《Liar's Poker》作比較,因為執筆的,都(曾)是年輕的投資銀行家。Michael Lewis當年作為Salomon Brothers的初生之犢,耳聞目睹投資銀行的光怪陸離,辭職後寫下《Liar's Poker》一書,把華爾街的貪婪與狂妄描寫得淋漓盡致,堪稱財經書中的經典之作。基於市場考慮,妍宇不是沒寫投行的花絮(比如說面試的情況、銀行家放生大閘蟹求好運等等),但刻劃人性顯然不是她的目的。她的文章比較像隨筆,很老實地反映內心世界,卻沒有怎樣描繪投行的生態,也不對行業作出批判。

盡管如此,妍宇也在末章作了一番反省。她在引述一個「銀行家與漁夫的對話」前,這樣說:

「在眾人捧腹大笑的背後,我回頭想:我不也是這樣走過來的嗎?小學、中學、大學,反正考到哪一家便去哪一家;畢業了,有投資銀行向我招手,就一直做到現在。我們的人生,真的是如此無選擇嗎?大半輩子後,我也會如此欷歔嗎?」

投資銀行的確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工作——它不光代表財富,更代表認同與地位。相信9月開學後,不少打算考進投行的香港大學生,會把《香港華爾街的孩子》當雞精書「刨」。我不期望一本書能改變社會對「精英」的迷戀,只希望學生看這本書時,多反省自己的志向,然後才決定是否投身其中。畢竟你的生命,不應該由一份職業來定義。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