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06, 2009

三十世代 英雄時勢造 成功要人謀


從10年前的The Tipping Point到去年的Outliers,《紐約客》(The New Yorker)專欄作家Malcolm Gladwell的書總能帶起話題,不能不讀。

成功的竅門是甚麼?中國人說那是「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Gladwell這個鬼佬哪裏懂這套?但Outliers一書談的種種成功因素,卻頗能誘人對號入座,難怪華人社會大部分書評,都以「一命二運」的骨幹作分析。

智商非關鍵 水漲船自高


本文只談一點:大時代與文化背景對個人的衝擊。

乍看《Outliers》一書談的成功因素,頗有宿命意味。因為閱畢你會得到一個印象:成功也許需要努力(「10,000-hour rule」:必須投入至少1萬小時,才能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但和智商的關係不大(IQ超過120後,成功將取決於「聰明」以外的因素,例如家庭背景與性格),反而更關乎一個人生於甚麼地方、甚麼時代、甚麼文化(一命二運三風水?)。

舉例,作者列出了人類史上最富有的75個人,當中包括羅馬國王、埃及妖后、股神巴菲特與「超人」李嘉誠,而他發現了一個有趣現象:在史上最有錢的75人中,竟有接近五分一來自1860至1870年代的美國!人類的財富,竟曾如此集中過。

為甚麼會這樣?原來在那10年間,美國正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鐵路搭通全國、華爾街開始成形、工業生產漸臻成熟……那是開山闢石、改朝換代的轉角位。只要你恰恰在那10年間出道,不要太早也不要太遲,你就有機會乘着這股巨浪,飛黃騰達。那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年代(有趣的是,李嘉誠發迹的70年代,亦恰恰是香港經濟起飛的日子)。

生於夾縫只好認命?


再舉一例。數當今矽谷的殿堂級人物,從微軟的Bill Gates、蘋果電腦的Steve Jobs,到Google的行政總裁Eric Schmidt,統統生於1955年。這是巧合嗎?是的。因為個人電腦誕生於1975年,在這一年,這批IT才俊滿20歲,他們剛剛進入大學、踏出社會,準備一展拳腳。他們不早不遲,搭上了電腦革命的順風車。時代造就了他們。

說到這裏,大家也許頗有感觸,尤其對一些三、四十歲的香港人而言。他們生於70年代、出道在回歸前後,盡管近十多廿年來不斷力爭上游,但社會似乎對他們最不公平--金融風暴與疫症、六四、七一、五一二與九一一……天災人禍,他們都曾親歷其境。早10年出道的話,剛剛跟上移民潮的青黃不接,搵工跳槽不是難事;晚十年出道的話,中國在起飛,大不了北上發展,黃金遍地。但生於夾縫,奈何得了!若時勢造英雄,而個人的成功如此身不由己,我們是否只好認命?

跳出框框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且慢。不如換一個角度,跳出個人的框框,思考時代與文化交給你的使命。例如,身為香港人,你擁有甚麼內地人沒有的優點?處於千禧年代,這時勢需要怎樣的人?你來自怎樣的家庭?你的祖先具冒險精神嗎,抑或多是讀書人?你有甚麼與生俱來的特點?哪怕是再微小的與眾不同,都可以使你突圍而出。

是,這本書告訴了你「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你未必能改變時代洪流,當上首富或巨亨。但積極地看,你仍可思考如何迎合時代的需要,打造自己的一片天。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