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14, 2008

A Tale of Three Cities - a sequel

“「偉大的城市不是被設計出來的。這是點滴的累積、地理的優勢、歷史的意外。這是個有機的過程,我不相信它可以被複製。」”

講者:Michael Elliot(《時代》雜誌編輯)

  為《時代》雜誌撰寫「三城記」(A Tale of Three Cities)、封面專題「紐.倫.港」(Ny-lon-kong)的編輯Michael Elliot,上周來了香港。他出席香港美國商會的午宴,席間不但再度點評了三城的優勢,也談到了它們最大的危機。

  雖曰「亞洲國際都會」,但誰都知道,香港的實力,尚未足以和紐約與倫敦並駕齊驅。能叨光成為三城之一,只因為香港好福氣,恰巧沾上了四大優勢:

國際都會條件 非人工可打造

  (1)港口城市——Michael Elliot說,如果你不能望到大海,你就不能成為世界級的大都會。紐約、倫敦、香港,都曾是繁榮的海港。大海帶來了商旅,商旅牽動了一連串服務業——法律、物流、會計、金融——由此應運而生。

  (2)人才樞紐——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紐約更是其中的表表者,這裏有超過三分一(34%)人來自外地,比倫敦的31%稍多;而香港更是活脫脫的移民城市,大部分人口均自中國遷來。不同種族、文化、歷史的交雜,豐富了這些城市的DNA,使之充滿活力。

  (3)全球商貿——世界三大股票市場分別位於紐倫港三地,它們是全球商貿的中心。

  (4)都會精神——錢不是一切。這些城市的文化質素、創新精神、公共服務,都必須達到世界一流的標準,才能保持鰲頭獨佔。但這正是香港最弱的環節。

  綜合這四點,一個世界都會顯然不能被「設計」出來。Michael Elliot說,一些城市如杜拜,很想把自己打造成另一個紐倫港,他們找最好的建築師、建最好的機場、引入世界名店、甚至買下一個球隊,但是,「偉大的城市不是被設計出來的。這是點滴的累積、地理的優勢、歷史的意外。這是個有機的過程,我不相信它可以被複製。」Michael Elliot說。

  紐倫港雖然得天獨厚,但十年後能否保持領先地位?Michael Elliot說三城各有自己的憂慮:

對手非內地 教育環保須改善

  紐約——「紐約已經享受了二十年的黃金盛世,但此地種族問題複雜,非裔地位較低,西班牙人教育機會不多,都是隱患。」

  倫敦——「基建設施可能追不上發展步伐。」

  香港——「這端視能否在亞太地區保持強勢地位。內地城市不是香港的挑戰,它們要好幾代才能追上香港。但香港有本身問題,例如教育制度和空氣質素。」

  他還補充道,香港在各方面的發展並不平均:「金融,很好;傳播,不錯;科技,不那麼好;專業服務,滿意;空氣質素,可怕;教育,難說。這中間有些因素,會令人才對此地不再戀棧。」Michael Elliot認為,香港是一個「中國人的國際城市」,地理位置優越,大有條件成為整個亞太區的大學樞紐,應從這方面多作盤算,以吸引最優秀的人才。

  Michael Elliot還提到,前英國駐港總領事柏聖文離職前曾回應「紐倫港」之說,謂香港文化水平有待改善、英文水準日漸低落,這是對香港的當頭棒喝。

4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初讀文章,覺得有點兒面善,還以為舊文重貼.

幸好末段的連結,解開了疑竇.

從二文比較起來, Stephen Bradley 對香港的評論,來得比Michael Elliot新穎一點.

不知道是與他在香港居住多年時間的親身感受有關, 還是當時演講內容焦點不同所致.

許港生 said...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the author.
許港生 said...

剛放假從上海回來,特別對此文有感受。因為,Michael Elliot提到的四個條件,上海也有。

無疑,上海真的是香港強勁的競爭對手/伙伴,連一向為人詬病的政府機關,也很有效率。

同行的友人在上海遺失了錢包、証件等,當地出入境管理局辦事效率之高出乎意料:辦手續只需少於30分鐘,然後翌日取證,少於10分鐘。

回到香港,卻在機場糾纏了兩個鐘。

(雖然香港是即時取證入境的,但總要嚴己寬人嘛)

Kempton said...

Speaking about cities. Author of the book "Who's your city?" and U of Toronto professor has some interesting insights.
Here is a link to two of his Google talks.
http://kempton.wordpress.com/2008/05/24/richard-florida-google-ban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