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11, 2007

香港擅「造星」 北闖媒體商機


專訪麥肯鍚公司亞洲區企業金融咨詢董事劉家明

去年十月七日,一個慶祝二十七歲生日的杭州女孩,大概造夢也想不到,不過短短一年,她竟然從一個沒沒無聞的「內地演員湯唯」,一躍而成聞名華人世界的「王佳芝」吧?

電影製造明星。電影製造神話。電影製造難以估計的經濟效益。

內地明星崛起 港還站得住?

再舉一個例子。當「選美」在香港漸次油盡燈枯,「選秀」卻已在神州遍地開花。其中最為矚目的,當數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這個品牌,中國社會科學院在零五年曾估計它值二十億人民幣(註1)。

二十年前,香港最紅的明星是張曼玉、周潤發、劉德華;可惜二十年後,仍是他們。

香港一度是華語世界的荷里活、是兩岸三地「造星業」最發達的地區,但隨著內地明星的崛起,香港還站得住腳嗎?

「香港明星的確不如過去般在內地橫掃千軍,內地人對他們的認同感漸漸減少…幾年前開始,內地有些MTV頻道,甚至已不播香港或台灣的作品了。可是香港人還有一著棋:在內地,沒有人像我們般懂做包裝和推廣。」麥肯鍚公司亞洲區企業金融咨詢董事劉家明說。他從幾年前開始,就專責公司大中華地區有關媒體發展的業務,所接的客戶和案子,皆和電影、數碼廣播(見另文)等傳媒業有關。

目前港商要在內地從事大眾傳媒,制肘仍多,主要囿於政策:電視廣播外資半點沾手不得,即使是節目製作,也必須和當地公司合營。

「所以許多進軍內地的港商,轉而覬覦廣告銷售與節目製作。」香港商人黃宜弘、梁鳳儀的「勤+緣媒體服務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表表者。

近期熱播的無線電視《歲月風雲》也示範了此一商機:和內地電視台合作,提供香港明星,還有製作和管理拍攝的專才。

但勞師動眾拍一套片子,不如捧一個明星來得實際。

捧明星拍廣告 勝賣碟收入

「香港的經理人公司如英皇、金牌,深諳包裝之道,其專業水準暫時仍領先內地同儕。」劉家明說,行內都知道,賣唱片根本賺不到錢。出一張碟子,宣傳活動一大堆,蝕錢是意料中事。真正來錢的,「是拍電影、接廣告、開演唱會。」特別是廣告,既可減少經理人公司的支出,又可以讓旗下明星於大街小巷持續地曝光,一箭雙鵰。

英皇娛樂集團行政總裁吳雨曾作比喻(註2),投資新人就像買股票,如果相信某新人將成「大藍籌」,一年內在彼身上投資千萬是等閒──因為只要一旦造星成功,就可以為企業帶來驚人效益。去年,集團旗下三大皇牌容祖兒、Twins及謝霆鋒,帶來的收入佔整體之百分之四十,即各單位分別為集團賺取2,000到3,000萬。

Sidebox:高清數碼廣播 奧運放異彩

數碼廣播在英國、澳洲、日本和韓國等地早已大行其道,這種傳輸制式的改革,可令頻譜容納更多頻道──用平易近人的話說,即是免費廣播的頻道將更多。

畫面精細 節目增互動

最快屆年底,無線電視將增加一個包括購物、交通等資訊的「高清台」,而亞視則將新設四個頻道(新聞財經、潮流文化、購物資訊、娛樂新聞)。無線透露將投資六億元添置數碼設備(註3)。

除選擇增加外,觀眾又可欣賞畫面更精細的高清(High Depth)廣播,甚至得到更互動的觀賞經驗:「例如在看新聞時,可以選擇是否接受額外詳細的訊息;觀看類似American Idol的真人騷時,可按遙控作出選擇。」麥肯鍚公司亞洲區企業金融咨詢董事劉家明說,高清節目的製作成本約比傳統的貴一成。

對觀眾來說,高清廣播對一些對畫面要求不高的製作,例如新聞,變化效果不大。但對旅遊、體育等「常青」節目,劉家明卻揚言,此將令觀眾耳目一新:「情況就如當年從modem 上網,變成寬頻上網一樣,一旦改變,用家就無法回頭了。」經常到日本出差的劉家明早被「寵壞」,因為在彼邦看球賽,「連腳法和表情都一清二楚!」他興高采烈地說。

劉家明更補充,電視機的更替,其實一直以來都和體育盛事──奧運──密不可分:「六八年日本奧運,電視廣播由黑白轉為彩色;零四年雅典奧運,薄屏電視取代了傳統的CRT電視;接下來的零八北京奧運,將實現史上首次數碼加高清奧運廣播。」

註1:2007年8月2日,《文匯報》副刊視野,《搞流行文化不如流行中搞文化》,保路
註2:2006人手8月16日,《香港經濟日報》商業,《新星得千萬元廣告,免蝕本》,陳倩敏
註3:2007年9月25日,《香港經濟日報》副刊專題,《千呼萬喚始出來》,蕭曉華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