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06, 2007

陳太葉太相爭 中西文化之爭


專訪香港總商會總裁方志偉

  無官一身輕的方志偉,在香港總商會履新剛好一年。

  這天他回到母校香港大學社會科學院,為同學們發表演講,談香港在全球化下的定位。

  站在舊課室裏,面對年輕的新面孔,方志偉談得格外揮灑自如,在他身上逐漸找不到為官時的步步為營。

  的確,回歸都十年了,連曾經一人之下的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也可走入街市和群眾天南地北,香港又豈能戀棧殖民地的餘暉,一成不變?

◆一場補選 兩太成鬥爭代表◆

  一場意外補選,一個小小立法會議席,竟把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和前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都請出來了。

  坊間的焦點,是兩位官太太的衣着談吐與針鋒相對,而在方志偉眼中,二人所代表的中西文化衝突,卻更值得細味。

  「陳方安生標榜的是西方價值:法治、高透明度、民主;葉劉淑儀高舉的,卻是東方美德:講求合作和妥協,避免正面交鋒,大家都聽老大哥的話。」曾被派駐紐約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5年,後來又以香港駐東京經濟貿易首席代表的身份,在日本待了5年的方志偉,對中西文化的差異,特別敏感。

  「九七年前,香港人盡一切努力融合、發揮西方文化的優點,九七年後,香港人又忙於鑽研東方文化的美麗。」在為本身定位的過程中,方志偉看到香港的優點:「我們讓兩種鬥爭的力量交流,從中走出新的路。」

  在調整的過程中,許多人對變化感到疑惑,特別是對政府角色的轉變。過去,「積極不干預」被奉為金科玉律,如今,政府的影子似乎無處不在。最新的例子,就是大手入股港交所。方志偉已棄官從商,是否更接受市場主導這一套?

  「過去,我們周邊的國家,像新加坡、台灣,都是大政府主義,因此,一直奉行『大市場、小政府』的香港就好像是沙漠中的綠洲,很自然就把人才和資金吸引了過來。」過去我們盡攬優勢,是因為在亞太一隅,我們獨一無二。

  但全球化把距離縮短、競爭加劇,近年大興土木的杜拜就以香港為目標,而中國的急速現代化,又已把多個大城市北京、上海、深圳推上國際舞台,若要保持優勢,我們的思維,看來要轉。

  就以對中國的角色為例,方志偉指出,隨中國由78年的改革開放,到01年的加入世貿,香港的定位一直在變:

  ‧78年以前:門戶(Gateway)

  在這個階段,香港是往來中國唯一的路,只要資訊和人流暢通,我們就可以坐享其成。

  ‧1978年到2001年:樞紐(Hub)

  香港工業北移,生產再不是經濟動力,被講究服務與精密計算的物流取代,香港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

  ‧2001年後:平台(Platform)

  平台的意思,是指不限於實物交收的中轉站,更包括信息、資金、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以香港經濟的四大支柱為例,我們可以如此發揮平台優勢:

  物流:香港的航運業已江河日下,空運暫時仍佔優勢,但「與其拉鋸,不如轉型」,方志偉指香港應力拓高增值服務,如和船務有關的軟件設計和服務。

  商貿:許多來自歐洲的中小型公司到香港來註冊,着眼大陸市場,香港可以提供收購合併服務,成為歐資公司進入內地的夥伴。

  專業服務:香港最大的優勢是人才-「香港有好多聰明人,目前駐內地境外人員,香港人佔最大部分」,方志偉說,香港的公關、市場推廣或廣告人才,專業水平高,在內地特別吃香。

  金融:國家已表明支持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因此香港的金融服務仍大有可為。

◆建橋效率遜內地 官場要改◆

  香港要變,香港的官員更要變。

  方志偉曾在官場打滾廿餘年,深明種種官場積習,他不忍數落舊同袍,但舉了一個例子:上海的杭州灣大橋,02年經國家計委批准立項,03年奠基,今年已全綫貫通,預計明年通車;而港珠澳大橋,經過多年的折騰,現在仍在「講」的階段。

  「港珠澳大橋由於牽涉三方利益,當然比杭州灣大橋複雜得多-這正是一國兩制的限制,可以很着數,可以不着數-但政府應承認這(決而不行)是個問題,應該盡量消減,勿給自己藉口。」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