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30, 2007

中國不當第三世界老大哥

講者:吳建民(中國外交學院院長、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兼新聞發言人)

  緬甸局勢日趨嚴峻,僧侶和平民連日上街抗議軍政權後,日前終於爆發流血事件,而一度公開露面的反對派領袖昂山素姬,則盛傳再被收押。

  更令人擔心的是,國防部已把88年因鎮壓群眾示威而屠殺了3,000平民的第22師從邊區調返仰光,血流成河的場面一觸即發。當地呼籲國際介入、向軍政權施壓的聲音愈來愈大,和緬甸長期關係友好的中國,更被寄予厚望。

外交絕不當頭 至今未變

  隨着國力日盛,中國已漸被視為第三世界國家的老大哥、代言人。但中國外交學院院長吳建民卻反對這種論述,他應亞洲協會邀請,在本周一的演講上強調,中國不代表任何國家,也絕不是第三世界國家的領袖,「鄧小平先生提出的『絕不當頭』,至今未變。」他說。

  的確,背負着13億龐大人口的中國,每一步崛起之路都必須小心翼翼,特別是在處理和美國的關係上。擔任中國外交工作40餘年的吳建民說,對於中美關係,必須從全球的視點去審視:

 (一)新世界,新秩序

  吳建民說,目前有四個主要因素正主宰全球:

  1.發展中國家正在崛起。這不但包括中國,還有印度、南美、拉丁美洲、巴西、墨西哥等國。若把這些國家的人口相加,達30多億,「你想想,全世界一半的人口都在崛起中,這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吳建民說,未來將有很多人的生活得到改善,這除了值得慶幸外,也必須謹慎,以防發展中國家重蹈已發展國家在崛起時曾面對的問題,例如環境污染。

  2.全球化令國與國之間的倚賴性日強。1971年,作為一個初級外交官,吳建民初訪美國,在超市裏面,他找不到任何一件貨品是「中國製造」的。當時「文化大革命」正進行得如火如荼,即使國家經濟陷崩潰邊緣,但中國對世界任何一國,卻無關痛癢——「我們當時沒有貿易戰、沒有外國投資、也謝絕任何與別國的交流」。但到今天,吳建民說,「2月27日上海股市大跌,即觸發全球股市隨之下瀉;我們已同坐一船了。」

  3.世界面臨嚴峻挑戰。恐怖襲擊、氣候變化、污染問題、傳染病……世上無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

  4.伊拉克之戰。吳建民說,美伊之戰帶給全球的啟示是:用戰爭解決兩國紛爭的方法已不再適用-「四年半了,沒有問題得到解決,但戰爭帶來的新問題卻愈來愈多。」沒有大國可以承受戰爭的洗禮,一切必須透過戰爭以外的對話,才有望解決。

中美鷸蚌相爭 不如友好合作

 (二)中美共同的挑戰

  中美構成了當今世界的大棋盤,吳建民說若中美能互補合作,可造福全球:「首先,我們可以在安全問題上-例如北韓核武-攜手,令世界更和平。

  此外,中國能源效益很低,我們佔世界GDP5.5%,但卻消耗了全球15%的能源,如果美國可以在技術上為中國提供協助,我們可以令世界更清潔。」中美兩國相加,人口佔全球四分之一,若中美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全球亦能受惠。

  吳建民總結說,未來中美合作之道的前提,是兩國須聚焦在共同利益上,特別是能源問題,與其鷸蚌相爭,不如友好合作。「冷戰和對立那一套已不再適用,中美之間並非零和遊戲。」若能互諒互解,締造和平合作之路,功在千秋。

Wednesday, September 26, 2007

香港第四代 社運另闢天地


專訪Roundtable共同召集人、獨立媒體編輯部及本土行動成員林輝

  8月1日上午11點,數百警員用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法,在一個小時內,把擾攘竟日的皇后碼頭清場。最後離場的,是一個以單車鏈把自己脖子鎖在石柱上的青年。他叫林輝。

  清場前不過兩天,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才用母親的口吻向這些抗爭的年輕人說:「我當年讀大學時……經常參與社會運動……你們有這樣的激情是好正常,我都後生過……」

  言猶在耳,警方已揮動巨剪,割離林輝和「皇后」。林輝張嘴高呼的電視畫面,成了整個運動從高潮嘎然終結的一個休止符。

  但第二代香港人(生於40至60年代嬰兒潮,如林鄭月娥)和第四代香港人(第二代香港人的下一代,生於70年代末或之後,如林輝)之間的抗爭並無完結。

我搞運動

  第二代香港人踏入社會時(60至80年),香港正面臨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他們只要腳踏實地,努力不懈,就可以平步青雲,與建制抗爭的激情只屬於大學年代。目前在香港指點江山的,就是這一代。

  第四代香港人出身時(約從回歸前後開始),最紙醉金迷的香港卻已隨英國國旗落幕。由於父母的努力,他們從小物質生活豐裕,所以高薪厚祿早就不是他們的目標。

  「我們這代人橫豎沒有甚麼職業保障,反而可以追求生活質素-像好的環境、融洽的人際關係,而並非純粹的物質享受。」林輝說,90年代香港股樓最暢旺的時候,小島上幾乎全無學運;因為那是搶錢的年代。

  深度介入保衞「天星」和「皇后」抗爭的「本土行動」和「獨立媒體」,就是繼90年代的斷層後,新一代社會運動的標誌。

  由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講師葉蔭聰等人創辦的「獨立媒體」,以互聯網作平台,讓青年有機會在主流媒體以外就時事發表文章。

  而「獨立媒體」的骨幹成員,又在天星碼頭的抗爭結束後,組成「本土行動」,把網上的聲音,在現實生活中延續下去。

  林輝說他們不是為反而反,但作為在香港土生土長的一代,他們心痛政府對歷史的漠視、對保育的冷感。他們要捍衞這片他們所愛的土地。

  別人問及「本土行動」接下來會不會轉戰灣仔街頭時,林輝引用博柯(Foucault)的話回答:「哪裏有權力,哪裏就有反抗。」

又寫博客

  「我們經常一手包辦整宗新聞,不但自編自導自演,還自己買好票進場觀賞。」林輝笑着打比喻道,「獨立媒體」既發掘新聞,也會參與其中;不但邀請主流媒體進行採訪,而且自己也會作出報道,並利用博客,盡一切努力把心聲擴大。

  之所以要不惜一切發聲,因為主流媒體的地盤,被第二代牢牢緊握,水潑不進、針插不入,他們必須另闢天地。

  舉個例子。林輝去年報讀中文大學社工系碩士時,曾參與實習計劃,其中有整整半年時間,他在正職以外每周抽18小時,隨外展社工於新界北區「執仔」-駕駛7人車在區內穿梭,主動接觸流連在街上的青少年。

  那些年輕人,十之八九都有濫藥習慣。

  每次看着天空從漆黑漸漸泛白,見證青春在毒品中燃燒,林輝都很感觸。

  在自己的博客上,林輝這樣寫:

  「在成年人的世界,他們或被冠以雙失、三低、夜青、邊青等銜頭,他們是教育制度和勞工市場中的最底層……主流社會太輕易用上『唔識諗』、『唔成熟』、『唔自愛』來總結他們濫藥的原因……卻沒有人願意許諾,給青年人一個公平的社會、像樣的家庭、和充滿希望的未來。」

參選議員

  搞過運動,做過社工,林輝還曾經參選區議員-盡管一切並非意料之中。

  04年,大學畢業後不久,林輝參加了一個由嶺南大學副教授李彭廣舉辦的議員助理訓練班。課程結束後,他被前來招聘的觀塘啟業邨區議員歐玉霞相中,成為其全職助理。

  歐玉霞28歲便當選區議員,連任18載,但任期未滿,便撒手塵寰,辭世時才47歲,遺下丈夫和女兒。

   她很受街坊愛戴,「我們為她在邨內的籃球場舉行追悼會,結果來了幾百個人,擠都擠不下。」林輝說,歐玉霞遺下的議席,其上屆對手、民建聯的施能熊早就虎 視眈眈。結果,在街坊與義工的眾望所歸下,林輝扛下了補選的擔子。但他最終以四成得票率而飲恨。他承認那是因為自己力不從心。

  「做議員 助理做到一個地步,到底為了甚麼?是不是真的想做區議員呢?這好像是一份『大兼職』,做了,又怎樣呢?區議員永遠影響不了政策,又沒有政治影響力。甘乃威 即使在地區上受擁護到飛起,但等了20年還是沒有參選立法會的機會,好慘!」林輝說,他看不到在香港當區議員,有甚麼出路。

繼續尋夢

  選舉雖然落敗,但林輝反而得到尋夢的機會。因為林輝工作3年多以來,從未放過長假——「最長的一次,只有4天。」他打算10月中孤身出發,從四川、雲南、西藏開始,再一路往西,起碼流浪3個月。途中他會拍照、寫作,更重要的是,好好思考未來的路。

  搞社運、忙上網,有工作不好好幹(林輝是持牌社工),遇到挫敗就去旅行散心,這完全衝擊了第二代的價值觀,是他們不能接受的生活方式。但偏偏這是第四代心中的理想生活。

  「雖然我賺不了多少錢,但我希望做自己覺得對和開心的事,若能影響社會,更令我鼓舞。」還未為自己選定一個身份的林輝說。(完)

﹏﹏﹏﹏﹏﹏﹏﹏﹏﹏﹏﹏﹏﹏﹏﹏﹏﹏

 延伸閱讀:《四代香港人》,呂大樂著

 林輝的博客

 香港獨立媒體

Saturday, September 22, 2007

中美二人三足 互補締雙贏




  繼人權與知識產權後,「中國製造」的產品,接棒成了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抽秤」中國的新把柄。

內地製產品不安全 亦涉設計

  一會兒說食物有害,一會兒說玩具危險,貨品被整批整批地回收或銷毀,商人們不但賠上聲譽,而且血本無歸,成了大國角力下最無辜的犧牲品。

  中國某些產品質素之劣,是世界公認了的,美國因此更是大條道理,指指點點。

  當中國人自己都不敢捍衞自己時,百人會會長、美國軍中第一位華裔將軍傅履仁,卻理直氣壯地為「中國製造」平反:

  「沃爾瑪(Wal-Mart)不顧一切壓價,廠方無奈將貨就價,這裏頭雙方都有責任……產品安全固然重要,但玩具若不安全,相信亦涉及產品設計的問題。」他認為產品安全的責任,不應光由中國廠商來承擔。

  商人一哭二鬧三上吊,官員舟車勞頓費盡三寸不爛之舌,不及傅履仁一句話來得鏗鏘有力。無他,百人會集美籍華人頂尖精英,政商人脈深且廣,影響力非凡。舉例:

  1995年,百人會要求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就「所有旅美華人都是間諜」之言,在電視公開道歉,而對方罕見地接受。

  99年,美籍華裔科學家李文和被美方指從事間諜活動,引起軒然大波,百人會不但向當時的美國總統克林頓表達擔憂,亦促使能源部長就此事在百人會的年會上發言。

  創會伊始,百人會即以「求同存異」、促進中美互相理解為宗旨。為了維持百人會高度尊崇的地位,以爭取中美政府都重視其發言,百人會只向在個人所屬領域獲高度傑出成就的美籍華人招手,其成員有:

 ˙首名華人美國州長駱家輝

 ˙雅虎創辦人楊致遠

 ˙Google中國部總裁李開復

 ˙愛滋病專家何大一

 ˙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

 ˙導演吳宇森

 ˙大提琴家馬友友

 ˙恒隆集團主席陳啟宗

 ˙利豐主席馮國經

六四事件 觸發成立百人會

  百人會是華人之光,但其創會經過,卻與近代中國其中一件最沉痛的政治事件——六四天安門事件——有關。

   「89年天安門事件發生後,人心惶惶,貝聿銘收到大量媒體查詢,紛紛對發生甚麼事、中美關係何去何從表達關注。」傅履仁說,此事觸發貝聿銘拉攏其好友馬 友友成立百人會,以推動中美了解,助美籍華人融入美國社會為己任。創會時會員總數不過40餘人,今已擴大到140多人。

  除了為華人發聲、爭取機會外,百人會亦從事研究,冀就中美之間的誤解,對症下藥。01年他們發表了一份全美民意調查「美國人對美國華裔和亞裔的看法」,搜集了一些值得重視的數據,如:

  25%美國人對美籍華人印象負面

  32%受訪者認為美籍華人對中國比對美國忠誠

  68%視中國為未來的威脅

  這些數據顯示,當年美國社會對華人存在頗普遍的敵意情緒。

   時而勢易,傅履仁認為目前的公眾,對華人印象應較前為佳,因為兩國人民交流日多,得以慢慢累積好感,但在人權、環境污染與軍事上,相信美國人對中國的成 見仍多:「這和20年前他們對日本崛起所產生的敵意不同:日本是民主國家,對美國的威脅純綷是經濟上的;但中國是共產主義社會,理念和美國完全不一樣,因 此中國帶來的威脅,軍事和經濟都有。」

  傅履仁明白要改變這種偏見並非朝夕之間,但百人會將不懈推動中美的互動,希望讓兩國人民明白,中美就像二人三足,其中一個若摔跤,另外一個也會跌下,兩國互補,對雙方都有好處。

Saturday, September 15, 2007

才俊棄矽谷 為社企搭橋鋪路


專訪Schwab Foundation東南亞總監張寶耀

  特首曾蔭權大力鼓勵港人搞社會企業,但我們身邊的例子只有弱智人士開設的餐廳、雙失青年負責的速遞。

  簡單來說,就是和幫助低成就者的福利機構沒分別。

  張開眼睛吧。

環看世界,原來社會企業的規模,可媲美星巴克;從事社會企業的人,與來自矽谷或投資銀行的沒兩樣。例如張寶耀

  34歲的張寶耀是新加坡人,服役後赴英國的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唸電腦,繼而到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深造,並往矽谷掘金。

電腦工程師 受蘋果主席感染

   兩年前,他辭去原來的工作,偕妻子由美國加州搬到瑞士日內瓦、世界經濟論壇(WEF,World Economic Forum,71年由瑞士商學院教授Klaus M. Schwab成立,每年舉辦論壇,邀全球政商及非政府組織NGO領袖出席,就重大環球議題討論或辯論)的總部,擔任WEF旗下薩普基金會的東南亞總監 (Head of East and South East Asia,Schwab Foundation)。

  從此開始接觸完全不一樣的人,展開完全不一樣的生命。

  張寶耀在矽谷7年,專長軟件工程,曾任Sun Microsystems的首席工程師,在行內擔當過不同崗位,很吃得開。

  「但我只是對電腦在行,卻不愛它。(I was good at it but I didn’t love it.)」和許多同行一樣,張寶耀留在矽谷只是一心賺錢。

  他看過蘋果電腦主席喬布斯Steve Jobs 05年在史丹福大學畢業禮上的演講後,深深認同:人應該做自己熱愛的事。

  他離開矽谷是遲早的事。

  轉捩點不久來臨。張寶耀看了WEF一個有關柬埔寨貧窮問題的報告,十分感動,豈料幾天之後,他就發現WEF旗下的薩普基金會亮出了的空缺。他即下了決定,一頭栽進去。

  基金會的服務對象是相對發展成熟的社企,它並不提供任何財政資助,卻利用本身的資源,特別是其全面的政、商、慈善團體網絡,為這些社企構建平台,搭橋鋪路,解決一系列「成長」問題。

   舉例,「微型貸款」(micro-financing)在印度大行其道,為許多窮人創業脫貧,可是當其達到一定規模時,貸款額聚少成多時,便有可能受限 於法例。薩普基金會此際便可為他們約見財金官員,促進雙方交流,化解障礙。此外,基金會每年舉辦「年度社會企業」比賽,讓全世界的社企藉這機會躍上國際舞 台,增加曝光,打響名堂。

說服妻子 為孩子改變未來

  回想兩年前的轉工決定,張寶耀坦言一點也不容易,特別是要說服妻子:「我花了很多時間和她談,問她想生活在怎樣的世界?希望我們的未來是怎樣的?想不想為未出生的孩子和將來,作出一點改變?」

  善解人意的妻子最終被他打動,和他一起走,二人兩個月前還同遊巴黎呢。

  終結經驗,張寶耀說 如你想改變世界、改變人生,不要奢想第二天就要成為社會企業家,可以先從一些你關心的事做起,一步一步來:「我有一個朋友,專門去牛津大學唸了一個工管碩 士,認識社企理念。書唸完後,他又回到投資銀行工作,他浪費了時間嗎?不。我朋友利用所學,成立了摩根士丹利裏的第一個『微型貸款』基金。」

  的確,不是甚麼都要推倒重來,改變也可以從內部做起。

  「最重要是找出自己真正在乎的是甚麼,有甚麼值得令你窮一生去追求,令你永遠感到新鮮。」張寶耀閃動着明亮的眼睛說。

﹏﹏﹏﹏﹏﹏﹏﹏﹏﹏﹏﹏﹏﹏﹏﹏﹏﹏

延伸閱讀

 ˙蘋果電腦創辦人喬布斯於史丹福大學上的演講

 ˙ 微軟大中華業務發展總監,8年前離開微軟,成立社會企業Room To Read,為山區兒童帶來閱讀機會的自傳:Leaving Microsoft to Change the World, An Entrepreneur's Odyssey to Educate the World's Children, by John Wood

Thursday, September 13, 2007

從政如入娛樂圈 年輕人要面皮厚


專訪匯賢智庫政策發展總監陳岳鵬

  對香港的精英來說,從政只是錦上添花。

  富豪第三代,有錢有權有品味,在家族旗下一集團當總裁之餘,若身兼建制裏某諮詢委員,恍如古董茶杯再被鍍上金邊,一般的公子哥兒更難望其項背。

  年過四十的企業家,年輕時艱辛創業,如今名利雙收,在自己的王國裏呼風喚雨,若能投身官場,當個議員,甚至某公營機構的頭頭,當真此生無憾。

  若以上兩項皆不是,而是一個挾世界級名校學位的年輕人,有官不去考,有錢不去賺,卻隨一個曾經辭官的前輩從政,矢志「讓政治成為生命的一大部分」,這不是很令人疑惑嗎?在香港,政治從來都不是一個職業選擇。

  陳岳鵬就是這樣一個年輕人。

  他25歲,家裏做生意,不算很富裕但衣食無憂;他是老么,上有兄姊,沒家庭負擔;在史丹福大學唸了個公共政策學士後,又考了個政治及比較社會學碩士,畢業時準備考取政務官,連表格都填好了,卻臨門扭軚,決定隨亦師亦友的前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回港成立智庫,一邊學政策研究,一邊在薄扶林置富花園搞地區事務。

  不知就裏的人覺得他太傻,但他看得很透徹:「走上這條路,我輸贏都係贏!」

﹏﹏﹏﹏﹏﹏﹏﹏﹏﹏﹏﹏﹏﹏﹏﹏﹏﹏

 問——本報記者 答——陳岳鵬

  問:你當初真的放棄了報考特區政府的政務官(AO)嗎?

  答:對,因為我很了解AO到底是甚麼一回事。

跟葉劉從政 不比當官差

  入職頭十年,AO只是龐大官僚架構的一員,日常工作就是準備Q&A、立法會簡報、為老闆整理工作日誌、逢重大議案投票時便到立法會當「狗仔隊」,力保一票不少,起碼要做到首席助理秘書長後,才有機會沾手政策研究。

  現在我甫入行就跟隨一位曾在政府工作多年的前局長,讓她手把手教我政策研究技巧,這個學習機會不見得會比在政府裏差。

  問:可是你還要兼顧地區工作(見另文),對不對?

  答:是。但我很享受我的地區工作。作為從政者,政策研究和選舉經驗(或民意基礎),缺一不可。

  問:然而當官也可從事地區事務,而且薪酬和前途穩定得多。在香港全職從政,保障不會比紮鐵工人好多少。

  答:AO是公務員,不但有保障,而且一切都可預料-連人工也被逐點列出來,你可以預計自己10年後能賺多少、在哪個位置、做甚麼。參政的不確定因素高得多,風險也高得多。但正因為這樣,其滿足感和得着,也高得多。

  問:你在香港考完會考後赴美升學,本來考入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唸生物醫學工程,將來當醫生,為甚麼唸了一年卻轉校?

  答:我一向對數理化着迷,又好鍾意計數-直到大學一年級。

  彼時我在原校修讀了一些哲學課程,發現原來人類都可以用像研究分子(molecule)那樣的方法去研究,感到趣味盎然。

  一天晚上,我通宵準備一份功課,在學校的電腦室裏踱步,苦苦思索甚麼是社會公義,就在那一刻,我忽然頓悟:啊,原來在大學、在一個不起眼的電腦室裏,真的可以思考甚麼是社會公義!這是一個虛無縹緲不着邊際的議題,卻實實在在是追求學問的一部分。

  問:開竅後,你就決定轉校了?

  答:嗯。我決定在理科和政治之間作出取捨。

  我想通了:計數只是我的興趣,了解社會卻是我的激情。

  雖然醫生參政的例子很多 —— 如李國章、楊永強 —— 但我卻想把政治變成生命的一大部分、想把自己浸淫在政治的藝術中。

  當時我很清醒,今天放棄了考取專業的途徑,就是放棄長遠的工作穩定,但這是好事呀,我本來就喜歡冒險。

無後顧之憂 要為社會做點事

  問:去矽谷創業(start-up)、為對冲基金工作,也很冒險。

  答:讓我換個說法。

  環顧世界,甚麼人願意放棄私人企業的高薪厚祿,跑去參政、當政治領袖?真正對政治有興趣、肯花心血的,不少恰巧都是社會上享受着特權、生活優裕的人。

  我從小也享受着種種「特權」-家境不錯、會得讀書、在同輩和師長中都得寵、又喜歡與人接觸-其實我沒有怎樣付出過努力,這些幾乎都是與生俱來的。我問自己:為甚麼我擁有這些?既然我擁有了這些,是否可以為社會做一些事?

  問:唔,如果連你這種無後顧之憂的人都不肯冒險,還有誰願意為政治冒險呢?

  答:是。在大學裏,我學過被公認為本世紀最偉大哲學家之一、John Rawls所寫的《社會公義》(A Theory of Justice)。他的理念肯定了我的志向,讓我確定我應該轉校、我做的事是有意義的。

  問:可否簡單談談John Rawls的理念?

  答:可以。

  人一生下來,有許多東西已不由你選擇:智商、性格、家庭、國籍等等。可以這樣說:人生來就是不平等的。

  John Rawls的核心思想是:當社會沒有絕對的平等,必須接受一定程度的不公義時,這種不公義,應有利於最弱勢的人。

  問:把這個理念套用在你身上,即是說?

  答:即是說,我知道我比許多人幸運、能力也許比別人高,得到的比較多,因此,我有責任,把我的幸運和能力,與比我條件稍遜的人分享。

  問:明白。那就是說你多付出一些,他們少付出一些,這本來不公平,但此種不公卻可以幫助比你弱勢的人。不過,這是否包括犧牲你的私隱?

  答:哈哈哈,是啊,我搬屋都曾被傳媒大書特書。

  其實從政和加入娛樂圈真是沒有分別,都是在爭取人氣、知名度、回報與影響力。

  我們都是各自演好自己的一台戲。

﹏﹏﹏﹏﹏﹏﹏﹏﹏﹏﹏﹏﹏﹏﹏﹏﹏﹏

面對居民 「企街」當磨練

  大約兩個月前開始,陳岳鵬若沒事在身,每天上、下班時分,總會帶上幾個印有他姓名,還有和葉劉淑儀合照的易拉架,站在域多利道的交通要塞,向每一架途經的車輛揮手、微笑、欠身。

  除了這天因遷就記者而僅站了個多小時外,他每次都站上兩個鐘頭;頻密的時候,一周上下午合起來差不多站十次。

為什麼要這樣站?

  「如果不是這樣站法,我根本沒可能和所服務的居民碰面。

  這裏的人,出入都駕車,路上幾乎碰不到任何人;而居民很中產,有甚麼事自己解決,不會貿然走到地區辦事處來,我不能單靠傳媒、第三者或通訊來和他們接觸。

  見過面、揮過手,那份親切感便很不一樣。」

  不難堪嗎?

  「剛開始的一天半天是有點尷尬,但當有人揮手向我回禮時,就沒事了。」陳岳鵬開心地說。

  就在此時,一輛私家車呼嘯而過,車上的年輕人朝陳岳鵬大喊:「Good Luck!」他笑得更開心。

Saturday, September 08, 2007

物質充裕 企業家精神難孕育

講者:梁劉柔芬(立法會議員、青年企業家發展局主席)


  「如果你沒有企業家精神,你不過是蔬菜。(If you are not entrepreneurial, you are vegetable.)」立法會議員、青年企業家發展局主席被問及甚麼是「企業家精神」時這樣回答,惹來哄堂大笑。


  但她真的這樣想。


  「人人都應該具備企業家精神,不管你是打雜的,還是你已退休。只有這樣,每一天才會過得有意義,你的生命才會圓滿。」她認為企業精神是可以後天培養的,而且你不需要擁有甚麼證書,一樣可以擁有企業家的精神-百折不撓、誠信唯上、把握機會、不斷創新。


年輕人多乏視野 無目標


  「年輕人最大的問題,是缺乏視野、沒有目標。」梁劉柔芬說。


   7月份小童群益會一項比較香港、廣州及北京小學至初中生的調查就發現,香港學生的獨立能力和自信皆不及內地;56%香港學生認同生命充滿意義,遠落後於 廣州的71.2%和北京的70.1%。該調查並指出,香港學生表現出較遜色的「抗逆能力」,例如稍遇挫折便發脾氣,長遠會影響香港的競爭力。


  因此,「青年企業家發展局」轄下的「商校夥伴計劃」自02年開展以來,目標始終如一,就是要幫助中四到中六的年輕人,及早認識自己、了解社會,體會商業運作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該計劃邀請包括中原地產代理有限公司、地鐵公司等企業的管理人員擔任大使,帶領配對學校的學生進行培訓、參觀與分享,使年輕人走進商界人士的生活中。


  梁劉柔芬說,這不但使年輕人得益,作為大使的商界參與者同樣受惠:「他們有機會喘口氣,離開熟悉的環境,既認識了他們『未來的同事』,也琢磨了自己的商管技巧。」至於企業、同事與學校對大使們的感激,就更屬錦上添花了。


   有人問官、商兩忙的梁劉柔芬(她是紡織貿易公司Bay Apparel Limited董事,也是全國人大及立法會議員),為甚麼有那麼多精神為年輕人籌謀,梁笑說,這也和她本身的企業家精神有關:「你一旦當了企業家,你就老 是想試新東西……工作令人愉快。努力工作取得成就,這是很快樂的事。」


擁「正能量」 工作樂此不疲


  她還分享自己「一日當 三日用」的秘訣:「每天睡前,你想一想明天有甚麼該做,有甚麼人要見,預先計劃好,就像老師上課前備課那樣,使隨後的工作事半功倍;當你回家時,你也反省 一下當天所行,有甚麼要改進的地方,有誰曾影響你。」有了這種「正能量」,每天工作,她也樂此不疲。


  很多人比較中港兩地的年輕人,指許多內地人擁有大開大合的創業精神,充滿街頭智慧,港生卻「裙腳」得多,太安於現狀。有人問梁劉柔芬怎麼辦,她推薦大家看一本書(圖)。

「我最近在看的這本書提到,太充裕的物質生活會扼殺創業精神……所以我想我們要鼓勵年輕人們不要老是從容不迫地等機會,應該多行動才對。」梁劉柔芬說。

Saturday, September 01, 2007

Web2.0系列四之四:網企初生犢 香江候躍龍門


專訪慧科訊業有限公司(WiseNews)及魔廚網(moochi.com)創辦人林永君

林永君剛剛渡過了三十六歲的生日。
二十六歲時,中大碩士畢業的他創辦了全港最大的報章資訊系統--慧科訊業(WiseNews)。他使一個意念簡單的大學項目,成為每月營業額過千萬的生意。
十年來,走過了科網爆破,經歷了沙士低谷,從二十出頭來到三十而立,早已是兩子之父的林永君,步伐並沒有慢下來──
零五年,他重返中大,為新聞系兼教新媒體碩士課程。
零六年,他回歸校園,到清華大學修讀電腦博士課程。
同期,他淡出慧科的日常運作,把大本營遷到北京,展開另一盤生意:創辦概念如Youtube的短片分享平台──魔廚網(moochi.com)。

在香港,挺過了web1.0(第一代互聯網,指上世紀末的科網熱),又可邁向web2.0(第二代互聯網,強調用戶分享)的科網創辦人少如吉光片羽。看著新一代start-up嶄露頭角,又是教練又落場踢波的林永君,毫不吝嗇地把他的知識和經驗,傾囊相授。

*** *** ***

林永君說,科網高峰期,香港「所有人都說自己做IT」;中大最吃香的IT學系──訊息工程系──零零年的收生成績乃全校最高,令工管系也望其項背。
但當泡沫忽地爆破後,一切卻全換了樣:所有「網絡公司」突然消聲匿跡,而中大訊息工程系的收生成績,更從首位滑落至近年的倒數五名內。
香港人說翻臉就翻臉。
零三年一場無風起浪的沙士,更把市況摧殘得無以復加。

跌到谷底,否極泰來。當大機構、鐵飯碗都開始大規模地減薪、裁員之際,林永君說,創業的成本和代價卻前所未有地低。這時一心創業的年青人便索性豁出去:已沒有什麼可以輸了,不如自己搞。
香港的第二代互聯網(web2.0)就這樣從互礫中誕生。
表表者是以「土炮」(畢業自本地大學)自居的Team and Concepts,其創辦人李景輝零三年以一級榮譽自港大畢業,從未打過工,憑一點創投資金和港府的配對基金,就這樣和幾個志同道合的同齡朋友著手搞網上試算表Editgrid。他去年被《Business Week》(《商業週刊》)封為「亞洲廿五歲以下最優秀的創業者」之一。
此後,更多本地web2.0公司開始在國際上打響名堂,如已容納了近兩百萬藏書、用戶以意大利人為主的網上書櫃aNobii.com,還有在全球擁有七百萬登記用戶的交友網站Zorpia.com。

林永君說這群年青人在香港暫時只佔極少數,未成氣候,其公司的規模也小,最多為畢業生多提供一個選擇,發揮不了什麼社會效應。
但十年後,將不可同日而語。

林永君說,目前,大中華地區還沒有出現一家像微軟般的世界級網絡公司,未能製造「一躍龍門聲價百倍」的神話效應。
但假以時日,「如果跑出了一家擠身國際的龍頭企業,它就可形成匯聚效應(clustering effect),帶動一系列服務網絡公司的行業應運而生,同時吸引更多優秀的畢業生成為新力軍…只要有一兩間具這種規模的公司,就會對整個社會帶來極大的經濟動力。」林永君說,深圳就有好例子:騰訊(Tencent)九八年在深圳成立,翌年推出即時訊息交流平台QQ網,至今共有近六億登記帳戶,零四年更在香港主板掛版上市。該公司去年全年盈年逾十億,既提供大量就業機會,亦帶動一系列『跟搵食』的相關行業。

根據林永君的觀察,自從科網爆破以後,香港的資訊科技發展沉寂了好一陣子,內地的反而幾能與美國同步。這反映在兩方面:一來,內地最精英的大學生要不決心加入微軟∕Google的實驗室工作,要不自己出來打天下,創業氣氛濃厚;二來,多間逐利而至的創投基金公司,都紛紛繞道香港、落戶神州(如:WI Harper、Mayfield、NEA等美國基金公司)。
即使如此,林永君說,本港卻有比內地公司更多衝出世界的優勢:

1. 國際視野。許多本地web2.0公司,雖植根香港,卻沒有把市場侷限於此,反而背靠中華,放眼世界(如前述的Editgrid, aNobii, Zorpia)。長遠而言,相比光做中國市場已能「止蝕」的內地公司,潛在市場更大。

2. 香港富人多。不少過去靠炒股炒樓發跡的富豪,相繼意識到炒賣生意不長久,加上內地愈來愈多靠互聯網起家的富豪,更使不少有錢人對start-up產生興趣,欲藉天使投資者(Angel Investors)的身份分一杯羹。

3. 語言優勢。英語仍是香港start-up的強項。林永君打個譬喻,「只須叫內地人打一通電話到以色列談生意,雙方就無法溝通,問題就在這裡。」

4. 政策優勢。香港的金融條例成熟、開放,知識產權保護得力,內地暫仍望塵莫及。

目前在本港搞網絡start-up的年青人,廿歲出頭,朝氣勃勃,恍如十年前的林永君。不知十年後,會是如何光景?
林永君說,當初和他同期出道的創業家裡,如今八成已另謀高就,部份成功了的今已進入守業階段,或與國際企業結合,像他這樣無懼雄關如鐵,在web2.0世界裡邁步從頭越的,幾乎絕無僅有。
長江後浪推前浪,祝新一代網絡創辦人好運。

本地第一代互聯網部份創辦人:
林永君(剪報系統:WiseNews慧科訊業有限公司)
蕭逸(門戶網站解決方案:Outblaze Limited網炫)
劉國柱(音樂/電影/書藉零售網站:YesAs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