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27, 2006

中港人才接軌 改寫國家金字塔

講者: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

八大院校中,以香港大學歷史最悠久,地位最祟高。其校長徐立之的理念很清晰:要使港大成為以研究為主導的綜合大學。可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為眾大學訂下諸多條條框框,研究經費撥款又少得可憐,大學欲突破常規,貫徹徐校長的理念,真是談何容易;想令香港成為區域教育樞紐,更是任重道遠。
大專教育的藍海在哪裏?

徐立之本週三到訪本報,談香港的大專教育及甚前景。他說,每次和教資會開會,被問到大學最想要什麼,港大的答案只有一個字:flexibility(靈活)。教資會對大學生人數的限制,可以去到個位數字,其管制之嚴格可想而知。九月分政府成立高層督導委員會,由政務司司長許仕仁領軍,研究推動香港成為區域教育樞紐的策略,但徐立之說,教資會規定非本地生人數不能超過總數的一成、給予學生的配套設施如宿舍不足、非本地生的出路又成疑,要做教育樞紐,急也急不來。

被問到打造私立大學是不是大學的出路時,徐立之說他理想的大學經營模式是:
第一,政府不干預。大學高度自主,譬如說賺錢的學科多取錄一些學生;
第二,研究經費主要由政府承擔

徐校長不是人又要錢又要的癡人說夢。事實上,教育是非常昂貴的投資,世界上所有研究型大學的經費,沒有一間不是主要來自政府。以哈佛大學為例,它的學費固然高昂,但其實這只佔學校總收入的兩成。零五年,哈佛從聯邦政府那裏獲得的研究經費超過五億美元;在香港,零五年教資會撥款予八間大學的研究經費總和約為五億港元,真是雲泥之別。

原來,像哈佛大學和史丹福大學一類的國際級「私立」大學,其實並不是「私營」的。反之,它們的經費,絕大部份來自美國聯邦政府,只不過這些大學擁有高度財政自主權,故被稱為「私立」,不像「公營」學校般受到政府管制。港大理學院院長郭新教授,曾為本報撰文,剖析這些私立大學的經營和成功之道,總結起來,主要有幾點:

1. 國家把大型實驗室設在校園,交予大學管理。例如,大空總署把噴射推進實驗室設置在加州理工學院,每年經費逾十億美元;
2. 聯邦政府大量支持個人研究,由政府提供經費。一位教授欲申請研究經費,需要額外加上百分之五十的「大學管理費」,經費獲批後上繳予大學。這樣,大學仿如大業主,教授就像小商家,研究就成了一門賺錢的生意;
3. 即使不是大學職員,只要在申請經費時,包括了自己的薪金,大學也會樂意聘請,因此很多大學僱員實際上並不是由大學付薪的。但這些研究員往往無償為大學上課,訓練研究生,兩者相得益彰。
4. 作為全職教員,大學只付九個月薪金,其餘由研究費支付。職員為了保住飯碗固然扭盡六壬爭取研究資助,大學也可以藉此挑選最有能力的人才留為己用。

聯邦政府透過研究費和管理費間接資助大學,靈活性很高;而大學也可藉此擁有高度財政自主,兩者各取所需。香港太小,沒有一個龐大的聯邦政府作後盾,目前想走私立大學之路,很難。但若能和內地接軌,情況就不一樣了。

徐立之提出了一個「人才金字塔」的意念。他說,在一個社會裏,需要少數人才,站在最前端,專心致志從事研究,不必過問生產。然而其他人卻可利用這些少數尖端者的研究成果,套在應用、生產、營銷上,使越來越多人參與其中,漸形成金字塔的中、下層,讓社會經濟活起來。徐立之說,中國的「人才金字塔」也許不是那麼尖,中間寬一點;而香港人少,未必可以設置龐大的生產基地,下層沒有承接。但若讓兩者接軌,港人專注研究,做金字塔的尖端,把生產基地設在內地,我們可以改寫國家的金字塔,亦為自己找到一片藍海。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