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22, 2006

反日不如多了解日本

講者:北村隆則 (日本駐港總領事)

想像一下你家和鄰居已相識了差不多三十五年,兩家既是文化背景相似的朋友,又是生意伙伴,還經常到對方家裏作客。可是,儘管交往如此頻密,你們卻互相仇視,口角不斷,憎到出面。這有可能嗎?

聽起來荒謬,可這正是中日兩國關係的縮影。中日雙邊貿易額去年達2271億美元,連續兩年超越美日貿易額;日本在中國的直接投資在去年僅次於香港,達六十五億多美元;還有,去年有多達四百萬中日居民到對方國家旅遊,比零一年增長了百分之五十。但歷史問題像一根刺,扎在中日人民心中,使雙方對對方的不滿度,分別高達六至七成。日本駐港總領事北村隆對中日之間的糾紛直認不諱,但他在上週於香港大學的講座中表示,只要雙方增加民間交流,加強在能源和環境議題上的合作,兩國關係可望走向成熟。

中日關係戰後自一九七二年起開始正常化。七八年中國改革開放,日本率先宣佈全力支持,包括提供「官方發展援助」(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 ODA)累積達2000億港元。八十年代是中日的美好年代,七成日本人表示喜歡中國。可是從踏入九十年代至今,中日之間波瀾不斷。

九二年,鄧小平南巡標誌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決心,內地經濟高速增長,民間逐漸形成一股愛國甚至民粹主義。其中共產黨抗日的功勳再度被高舉,日本人認為這不多不少形成中國人民對日本人的負面印象。

對日本來說,隨中國的崛起,九十年代卻是他們面臨連串經濟衰退的開始。九一年的波斯灣戰爭,同時觸發了日本走進國際舞台的希望。但日本企圖在國際上爭取地位的舉措,卻被許多國家視為軍國主義的復僻。

在這種背景下,「教科書篡改」和「靖國神社參拜」成為一年前中國反日風暴的導火線,不難理解。但看問題要看多角度,在中日關係的審視上,也不例外。以教科書篡改為例。北村隆則指出,有關戰爭歷史的教科書中譯本可以在日本外交部的網頁內找到,它們並沒有迴避日本的戰時惡行。

反日不如知日。日本最近主動提出,組織中日學者共同研究涉及兩國關係的近代史,緩和教科書問題;中國亦頻頻接待訪華的日本團,冀從民間層面促進雙方的認知和交流。北村隆史任日本駐港總領事前,曾駐日本中國大使館,當被問及港人與內地人對日本看法的比較時,他說,香港人好和平,社會比較成熟。這句話可圈可點──比對港人多次大規模的和平示威,內地可借鏡之處不少。這點,相信是香港值得驕傲的地方,也是香港作為名符其實的國際中心、可以為修補兩國關係出一分力之處。

日本十七校 用右翼教科書
部份日本右翼組織如「新歷史教科書創造會」的成員,成立教科書出版社,重新詮釋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的角色。此舉挑動了中韓人民的不滿,大力反對,指他們欲在日本中小學歷史教科書中隱去日本侵略的罪行,淡化戰爭對中韓人民的傷害,「漂白」歷史。目前日本採用這套教科書的學校,除智障和弱能學校外,只有十七間,僅佔整體學校0.1%。

No comments: